科学投喂智能监测来这些地方赴一场和候鸟的
随着近些年各地加大对城市生态的保护力度,营造城市绿色空间,到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区等地方越冬的候鸟也越来越多。 红嘴鸥归来越冬天汉湿地公园迎“赏鸥季” 陕西汉中的天汉湿地公园,是红嘴鸥在城市中的越冬地之一,每年都会有大批的红嘴鸥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迁徙到这里越冬。眼下,上千只红嘴鸥已经飞临汉中,这里也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赏鸥季”。 总台记者温超:汉江陕西汉中城区段的天汉湿地公园,自然水域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是陕西滨水湿地规模最大、景观基础条件最佳的城市生态景区之一。 最近几天,湿地公园里迎来了一批远道而来的老朋友——红嘴鸥。它们从西伯利亚长途跋涉了上万里来到了这里越冬。从年开始,就有十几只红嘴鸥开始在这里出现,到现在,这个规模已经达到了上千只。到12月中旬,红嘴鸥的数量一般会达到只左右。到次年3月,它们又会离开这里北上。红嘴鸥的到来为湿地公园、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别样的热闹与生趣,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前来观赏。 动物保护专家介绍,红嘴鸥的食谱主要是以鱼虾等肉食性食物为主,也会吃一些植食性食物。由于来这里越冬的红嘴鸥数量较多,人工投喂也是补充取食的一个渠道。爱鸟志愿者用鱼虾、肉皮、蔬菜、淀粉等制作了当地特有的鸥食,来保证红嘴鸥的营养摄入不会过于单一,确保它们安全越冬。现场也有志愿者在提醒游客市民合理投喂、科学投喂,并与鸟保持一定距离。 红嘴鸥与人类的亲和性较高,可以说是鸟类圈里的“社牛”。可以看到,志愿者和市民游客把鸥食抛向天空,这些打着圈儿飞翔的红嘴鸥就会精准地用嘴接住美食,然后发出兴奋的鸣叫。一些漏网的鸥食掉进水里,这时候往往就会上演一场“黑白大战”。在水面上漂浮的黑色骨顶鸡就会找准时机去抢食,然而反应较慢的骨顶鸡往往是空嘴而归,运气好吃到了一口鸥食,马上就会遭遇两三只红嘴鸥的围殴,骨顶鸡也只好迈起“无影脚”落荒而逃。 人与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离不开当地的保护。为强化水域保洁,改善河道环境,每天这里都会有常态化的打捞船打捞河道和景观区域的漂浮垃圾、滩涂沉积垃圾。此外,湿地公园还施了生态岛屿修复。近十年,汉江汉中段水质持续保持优良,鸟类等的栖息地环境逐步稳定,汉江各种湿地动植物数量种类都有所增加。目前在湿地公园内观测到有各类植物有种,鱼类30种、鸟类89种。 大批候鸟飞临人工智能助力监测保护 广东,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息地和越冬地。眼下,大量候鸟来到广东越冬或作短暂停歇后继续南飞。根据广东省林业局初步监测,目前飞临广东的候鸟总体数量超过20万只,种类超过种。这么多的候鸟是如何分辨和统计出来的? 记者来到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正在整理候鸟监测数据,为马上开展的全国越冬水鸟同步监测工作做准备。 梁健超从事动物科学研究工作已经10多年了,他告诉记者,以前鸟类调查,主要靠人员调查采样路线和红外相机记录,再进行人工分析、统计,耗时耗力,而现在运用了这套AI监测管理系统,可以更高效地统计广东省候鸟的种类和数量。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梁健超:这个画面显示的是我们在肇庆星湖湿地的一个试点。检测样区里布置了一套视频监测设备,通过物种关键特征的识别算法,对视频里的物种信息进行实时识别。我们可以把视频里面所有的物种信息进行后台统计,进行进一步科研分析和保护上的管理。 梁建超告诉记者,如果这套AI监测管理系统发现无法识别的候鸟种类,会推送给相关专家,请专家进行人工识别,这对于发现新的候鸟物种有积极意义。此外,这个系统还通过安装环境监测仪,收集降水、风速、水质等环境数据,为候鸟栖息地的健康评估和相关研究提供数据。 总台记者赵菁:位于广州海珠湿地的智能监测杆,上面安装了摄像头和环境监测仪等。类似这样的智能监测杆,广东省已经安装了40多套,比如前不久在海珠湖发现的棉凫,就是通过这样的智能监测杆观测到的。 棉凫在中国数量稀少,此前,棉凫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地有少许记录。年,棉凫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据广东省林业局初步监测,目前飞临广东的候鸟总体数量超过20万只,种类超过种。主要种群有反嘴鹬、黑翅长脚鹬、赤颈鸭等,它们按照觅食和生活习性聚集在浅水湿地、滩涂上、河流入海口。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梁健超:想做行为识别,比如说我们在野外监测到一些物种,它发生了一些异常性行为、受伤了、得传染病等,可以马上得到预警,这样的话,对疫病防御等都可以应用推广。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jizeiou.com/njzotz/12135.html
- 上一篇文章: 穿古着洗胶卷买老相机兼具情怀和潮流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