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音机之恋
听收音机太容易了,容易的都不用买收音机了。录音机上能收听,有线电视上能收听,如今大部分手机自带收音机功能,可以随时随地听。人们却几乎不听了,它似乎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因为替代品太多了,娱乐消遣方式太多了。多年没听,偶尔忆及,竟怀疑它是不是消逝了。还好,虽遭冷落,被边缘化,它一直在那里,默默努力,不离不弃。它是有历史的,它是有我的历史的,烙印着我的情怀和故事,丰润了我的生活和人生。我家未有之前爷爷有一台,主要用来听戏,然后是没完没了的医药广告。临街的大伯有一台,大号的,往大街上一摆,整天中午播放单田芳的评书:上回书说道,白眉大侠徐良来到了东京汴梁城……。音响哇哇叫,走老远耳边还回绕着他沙哑浑厚的嗓音。女同学家有一台,她爸是村长,家里有钱,买的早。从里面学到的东西多,儿歌一首首的唱,童话故事一套一套的讲。“小螺号,滴滴滴的吹,海鸥听了展翅飞。”小螺号节目开始了,小朋友们,你们准备好了吗?我早准备好了,可等到小学三年级,我家才总算有了一台收音机。那年十一岁,我家的牛被盗走,父亲心疼的患了一场病。病愈后,一向节俭的他赶集买了一块钟表和一台收音机。我们纳闷了,钟表夜里可以看时间,收音机干嘛用呢?是了,家里穷,用不起电,会响的电器一样没有,也就指望它来打发漫漫长夜。收音机内部构造简单,靠一圈铜丝,一个音响,一节电池,就能接收广播。无生命的创造出了生命,无声音的制作出了声音。有时候我拿起它翻来覆去的端详,它是怎么接收广播,怎么发声的,通过什么原理?直到现在还好奇,还是未解之谜。它是黑色的,真是一个黑匣子、黑科技啊,同时感谢前人的创造发明,惊叹人类的聪明智慧。在家听是常事,有时还拿到田地里,边干农活边听。夏天收麦子,割好的小麦需要装车拉到场里碾,我负责踩车。手握半块砖大小的收音机,两脚这边踩踩那边踩踩。有时父亲叉上来的麦捆比较靠边,需要我用手往里拢一拢,收音机就碍事了。再一瞧,底下的大人热火朝天的干,我一个人站上面优哉游哉的听。碍眼,不搭调,不像那么回事,免不了给人一种怕干活、小资情调的把柄。秋天摘棉花,一人扒一垄,我把收音机放到盛棉花的布袋里,一走一晃荡直打腿。有一次,听广播剧《红与黑》,听到于连与瑞那夫人花园幽会一节。文字叙述精彩传神,心理描写细腻到位。播剧人员模仿的心跳加速声、急促的呼吸声响在耳畔,如在目前。不知不觉听得入神,愣在那儿忘了干活,直到哥哥妹妹一垄到头喊我,才回过神。一看,自己半垄还没到。初二,用从牙缝里挤出四十元钱,进城买了一台德生牌袖珍型收音机。功能多又轻便,比家中那台档次高多了。分调频(FM)、调幅(AM)两种波段,能收二十多个台。音质好,戴上耳机有立体声效果,还带伸缩天线。收音机内部装置不易改变,为了更好的收听节目,我在外部零件上花了不少心思。有成功的,有失败的,失败的多,成功的也不少。先是在音量上想办法,小机子本身喇叭就那么大,不可能有太大的外放音量。于是,我试着把它搭在瓦碗上,声音浑厚了点;架在瓷缸子上,声音脆亮,有点环绕声的感觉。受此启发,家里能拿来用的材质,几乎试过来一遍。我又将独立音响上的线头接到收音机喇叭线上,声音一下子飙升。响亮远播,遇到动感的音乐,里面动次打次,仿佛置身于歌舞厅。招惹得三邻五舍跑过来看,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家在操办喜事呢。多了天线就多了技术操控,先从天线自身开始测验。天线的伸缩程度和倾斜方向,确实影响信号的强弱。放的高、开着窗,广播清晰度和接收频道数会有变化。我在卧室墙上楔几根钉,专门挂收音机调信号用。偶然发现用手摸着天线和不摸效果也不一样,有时为了听一档喜欢的节目就一直手扶天线,握的手酸胳膊麻身子僵硬在所不惜。这也受了电视机天线的启发,以前的电视机分内天线和外天线。用内天线收看时只需上下左右调试,有的刚调试好,手一离开画面就花,手一放回去又变清晰,效果很明显。有时为了清晰的看电视连续剧,不得不让人专门扶着天线站那儿。聪明一点的就想了:人的手是肉,猪肉也是肉,按道理讲,割斤猪肉绑上去应该也好使。试一下,还行,起作用,但还是人手扶的更管用。收音机只有内天线,我是不是也可以为它配一条外天线呢?翻箱倒柜找来一捆电线,截下十几米,一头搭在房檐,一头挂在床角。用时将线头缠在收音机内天线上,效果有多明显说不上来,但心理作用满满。别说,当时为它莫名其妙做的一些事,倒真提高了我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后摆弄个东西、修理个物件,显得挺拿手。小小收音机,收听了不少好节目。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改良了我的人生观和审美观。因为它输出的是声音,我们听各类节目的同时,必须依靠联想和想象,还原或再造不同的画面和场景。做到视听同步,声像统一,情景交融。这有助于锻炼听力,开发想象力。听新闻、故事,学英语、普通话。听评书,单田芳的《白眉大侠》,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刘兰芳的《岳飞传》……。听相声,侯宝林、马三立、马季、冯巩、姜昆……。听广播剧,《红与黑》、《巴黎圣母院》、《林海雪原》、《平凡的世界》……。听得最多的是歌曲,没日没夜,听了成千上万首。从中认识了王菲、黄家驹、罗大佑等一大批歌手。河南广播电台曾经有一档《音乐不了情》节目,每晚六点到七点,讲几段故事,放数首歌曲。多是爱情故事,经典老歌,故事和歌曲皆精挑细选,精心准备。骨架搭好,主持人为其注入生机和活力,进而成为节目的灵魂和核心。牧歌,放牧老歌的女子,用声音与耳朵约会。每次听她说自己的名字,都让我联想到苍茫大草原上牧羊的女子,牧人的歌谣。她的声音甘美、纯净,悦耳动听,如乐如歌。时而山泉幽幽,流水潺潺,时而春风化雨,阳光海岸。犹如强大的磁场,充满磁性,饱含吸引力。堪称天籁之音,余音绕梁,终日不绝。令人深深陶醉,久久回味。以至于迷恋上瘾,沉浸其中,不愿醒来。仿佛观世音传经说道时的妙语纶音,宛若王菲演唱歌曲时的唯美声线。如司音的仙子,声音的精灵,自带仙幻色彩,极具诱惑力。足以勾魂摄魄,为之神魂颠倒,以至魂牵梦萦。她是我心中的声音女神,甘愿拜倒在她的“美声”之下。传说中海洋深处传来的迷人歌声,也不过如此吧。相约黄昏,夕阳西下,倦鸟归巢,万物静好。她在广播那头,我在广播这头。一位温婉静雅的大姐姐在讲述故事,放牧老歌。怀着神圣的仪式感,每天期待黄昏,等候牧歌的到来。若在家,便寻一处幽静的所在,或林中田间,或池畔坡上。轻轻的呼吸,静静的聆听,唯恐错过一字一音。后来,爱上了黄昏,喜欢于黄昏时分漫步、沉思、创作。寻觅那可望不可即、可遇不可求的牧歌式空灵境界。时间大约在零三、零四年,我十六十七岁,处于人生的花季雨季。正值青春叛逆期、情感萌发期。轻狂孤傲的表面下,遮不住对不可知未来的迷茫彷徨。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满怀强说愁的失落与感伤。她的声音,温暖我孤寂的灵魂,抚慰我躁动的心灵。她美丽的声音,甚至影响了我的择偶标准。自那以后,偏爱拥有好声音的女生。大一时,喜欢上同班的校园播音员。首因即是她的声音优美,接近牧歌姐姐。其次,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jizeiou.com/njzoxx/7129.html
- 上一篇文章: 软件大全资源目录总汇持续更新中
- 下一篇文章: 瑞鼎机电行业信息汇编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