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医院专业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文创连萌

WECHANGELEMON

发现一个“异邦”和一个“异邦诗人”

我们是华夏子孙,黑眼睛,黄皮肤,龙的传人。不管来自祖国的东南西北,我们都向来这么说,甚至不用经过思考。这当然是一种客观的陈述,没人能提出什么异议。事实上,在先秦,有数千年的蛮长时间里,在现今中国版图上,华夏子孙各条血脉散布中原和四周的蛮夷之地,各自的风俗、文化迥然不同。所以我们说华夏子孙,却不涉支脉,实在是偷懒的说法。

年3月17日,应老师在《楚辞》开篇,带我们重游了两三千年前的楚地,揭开了那个遥远国度的神秘面纱。我们才发现这是一个陌生的诸侯国,一个“异邦”,这个异邦出现的诗人屈原,自然也可以被称作“异邦诗人”。

称为异邦,是戏称,自然是因为不熟悉,至少我自己从未从“楚”的视角去解读先秦史,正如我们将屈原供在神坛,却并未好好读一读《楚辞》。好在我们还有开启阅读的时间,还有将这个陌生慢慢变为熟悉的时间,还有体察我们身体里流淌着的这华夏支脉血液的时间。

应老师当晚的“领读”更像是讲座,旁征博引,气势磅礴,而楚的历史、楚的文化分明又有一种诡魅的异域风情,没错,那是一个难以言说的夜晚,萌叔词短,解读任务就交给我们活动后一篇篇小作文吧。

日月啊,可否停步

文/黄岚

可能是年代久远的关系,屈原《楚辞》对我们来说,实在是有阅读障碍的。即使看了参考书,对一些字词含义读音都是茫然的。这就需要精通《楚辞》的老师来讲解,方可读通。“文创连萌”的这个读《楚辞》的建议非常好,群主萌叔费了不少精力,请来应坚老师等博学之士来领读,实是群员的福事。而我因要完成一个采风作业未能参加第一课的学习,内心甚是遗憾。曾在课后问萌叔有没有应老师的授课录音,答案却是否定的。令人欣喜的是今天又入群翻看未读信息,看到应老师分享的课件内容,这下可以自学下,可以接上下次的课程了。

我一直喜欢楚国及楚文化,源于我们身处的这块大地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属于楚国。楚国曾经的疆域很大,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部分地方。我给自己起过一个很“楚”化的名字:楚云梦。云梦既是一个地名,也可以作动宾结构的“说梦”。其实,屈原的理想就是一个梦,没能够实现的梦。一个非常绮丽的梦。

当然有关“楚”的成语、典故很多,有的至今影响我们的生活。比如楚庄王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等。我们可能从来也没想过,这些词语经过了二千多年仍栩栩如生,怎不让人觉得惊奇呢。

在应老师讲的《楚辞》的第一小段中,我学到了屈原交待了他的身世:他是古帝王高阳的后裔啊,他的先父名叫伯庸。他是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出生的,这个日子太罕见了,据说是大贵的人。虽然他在世时一直郁郁不得志,但他作为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专门有一个日子属于他来说,的确是大贵之人了。他的父亲给他起名称“正则”,取字叫“灵均”,反映了他父亲的希望,希望他是个公正、正直的人。

在这一小节的最后几行诗:“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聘兮,来吾道夫先路。”我看到了一个焦灼的诗人,他在感叹岁月的仓促,看到日月春秋的不断更迭。想到草木都要凋零,美人最怕的迟暮之年亦要来临。这个美人,美好的人生,当然也包括诗人自己。岁月匆匆,转眼老去,为什么不趁着壮年,丢弃不好的有缺陷的生活,来改变目前的现状呢?据说这是在劝慰君王,让他改革,我觉得用到普通人身上也成立的。屈原自信自己可以为君王指引前行,希望君王乘着骏马奔驰吧。

哎,看到这里,连我也焦虑起来,时间过得这么快,还没来得及做什么,已经满鬓霜雪。再不行动,恐怕就一事无成了。于是我看到,有一种深深的迫切感,逼迫着让自己去飞奔,去驰骋。

文创连萌独领“风骚”

——从《诗经》到《楚辞》

文/石榴

那天在香黛宫,遇见了读诗经的朋友,老友相见,分外亲热。后来又意外见到了应老师,听他说《楚辞》马上要开读了,期待之余也有点怕怕。毕竟《楚辞》像是文学史上的“蜀道”,高不可攀呀。应老师鼓励道,《诗经》这块骨头都啃过来了,《楚辞》也不在话下,而且楚辞是无法回避的,他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双壁,它和《诗经》都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一个是黄河流域,一个是长江流域。

回想读《诗经》的日子,不能不说是一段美好的回忆。从北鸣轩辗转到青石阁,最后落脚在“萌小小读书馆”。面对一句句生涩难懂的词句,的确像啃骨头一样。在一位位老师的引领下,我们读诗经,也读诗经背后的故事。这里有民生的疾苦,战争的别离,祭祀的繁琐礼节,贵族的钟鸣鼎食……重现了先民的劳作、生活、祭祀等场景,体会他们的悲欢离合。虽没有全部读完,也算在《诗经》这座殿堂里登堂入室了。

《楚辞》开讲的消息一发布,沉寂了许久的群一下子雀跃起来,买书、改名,热情之高涨空前绝后。终于到了开读的日子。“梦小小读写馆”济济一堂,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令人兴奋的是以后的领读老师固定了,既有底蕴深厚的资深人士,也有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应老师已经由叔于田转型为芈叔,他激情澎湃地从楚人的图腾讲到楚的文字,从出土的文物讲到楚字的演变。看着这个“楚”字,好像看到了筚路蓝缕的楚人祖先在灌木丛林中披荆斩棘向南迁徙。一个“楚”字能引发人无限想象,“楚楚动人”那是形容姿容美好,动人心神的女子。“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放眼远望,眼前一片舒展开阔……与楚有关的成语典故还真不少,接着又讲楚国的由来,芈姓的源流,原来我们很多人都是荆楚十八姓繁衍的后裔。

讲到楚国的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遭到秦的赶尽杀绝,芈叔的语调中多了几许惋惜与遗憾。是啊,如果当时楚怀王能接纳屈原的主张,中国的历史应该要改写了,中华文明的积淀应该会更丰厚,《楚辞》应该也不是这么薄薄的一本。讲到楚辞,芈叔又激昂起来,它是《诗经》以后的诗词大解放,因为从那时起,诗的创作从集体转向个体,诗人的个体生命得到了张扬。

《楚辞》是楚国的文学作品,而屈原则是创立楚辞的代表人物。有了前面的铺陈,再读《离骚》就水到渠成了。诗人的身世乃是“帝高阳之苗裔”,“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年月日时皆属寅,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降生,先父看他器质不凡,赐以嘉名——正则、灵均寄予了父亲的美好希冀。有如此显赫的家世,良好的生辰加美好的名字,只有表里如一内外兼修才不辜负“有此内美”,于是他“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披香佩兰,为的是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怎奈时光易逝,时不我待,为了抛弃污秽,不随波逐流,所以他要“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握时光修德进贤,效力于家国社稷。受芈叔的感染,大家都读出了壮志豪情。末了,还聆听了两位老师的吟唱,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许多学者总喜欢将《楚辞》与《诗经》相提并论,因为它们是中华诗歌一脉相承的两条根。诗经言简意赅,简单朴素,而楚辞却曼妙多姿,柔美多情,一是中间加上了“兮”,二是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一,这应该跟楚地多山泽多草木的环境有关。“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如果用诗经的句式就是“草木零落,美人迟暮”。这样读起来似乎少了些舒缓与飘逸。虽然《诗经》和《楚辞》代表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风格,面貌各异的文学样式,但它们之间却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楚辞》继承了《诗经》的赋比兴,它的句式对后来的赋起了很大的作用。屈原的《离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骚体。它和诗经一起并称为风骚,一度在文坛居领袖地位,形容文采斐然。不曾想清代以后,这个词语却沦落成轻佻、放荡、妖媚的含义。

从《诗经》到《楚辞》,我们在古典诗歌的长河里追溯寻源,路漫漫共修远兮,吾等将上下而求索。

夜读《离骚》随想(一)

文/东皇

夜读《离骚》,凉灯孤影,应老师情切的朗诵声犹如在耳,恍惚迷离。

依稀记得在高中的语文课上学过一段《离骚》,当时就被这绮丽诡谲的文风给迷住了。后来读到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对楚辞的高度评价——“雅颂之博徒,词赋之英杰。”立下拍手叫绝,而屈原的《离骚》正是开创了这中国浪漫主义诗风的先河。

《离骚》开篇,可谓气势磅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开头就坦白了诗人身份。屈原,与楚王同姓共祖,又是世代公卿,大概是如此深厚的宗族观念使他萌生了强烈的从政愿望。

屈原是充满政治抱负的,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做个振兴楚国、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可以说,屈原早早在自己心灵中播下自信的种子,自信于自己不仅血统高、生辰吉祥,而且名字懿美。可从“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中窥见其有足量自信。屈原的“狂狷”之态,让他融于血水的忠君思想与爱国情怀彰显得淋漓尽致,却也因此被视为“活靶子”。“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独立人格是极易被批判锋芒的。

多诵读几遍《离骚》,更能感受到“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其智以事其君”。屈原遇到政治上的困境时,没有妥协,没有退却,而是从进与退、去与留的挣扎走向至死不渝的抗争。他尝试过、努力过,甚至用生命维护自我人格的完善和自我价值的永恒。每每读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我就感觉这位“香草美人”还是如此鲜活地存在着,他仍满腔热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然而“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打破了我的幻想。

日月尚能够主宰草木的生存与死亡,更何况是君王对于他所管辖的臣民呢?屈原是如此真诚地将自己托付于君王,期望尽忠竭智为君王分忧,为百姓谋福啊。我不禁深深感受到在乱世中那没有沉睡的灵魂是那般痛苦焦灼。

屈原之伟大,不仅仅体现在其文质彬彬,其志清行廉、耿介峻洁的人格风范更具魅力。屈原对真理、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黑暗、对现实的不屈争斗,是在仁人志士中出类拔萃的。真心希望通过再读《离骚》,走近这崇尚伟大的心灵,修养自身拥有纯粹光明、守正不阿的人格。

走近楚辞

——楚辞第一课后记

文/Shirley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都说“风骚”,即诗经与体骚,是中国诗歌最主要的两个源头,可是相对于诗经,楚辞离我们太远了。诗经里有那么多耳熟能祥的句子,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可是说到楚辞,脑子里除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就想不起别的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还有,翻开楚辞,实在是晦涩难懂,首先是那么多的生僻字(幸亏我买了带拼音版),就算是认得字,句式结构也与今大不相同,真心读不懂。还有,既然楚辞是一个诗歌体,应该押韵吧?可是,怎么感受不到她的韵呢?

所以,即使知道楚辞是很重要的一部经典,比如说,楚辞的语言形式上的特色是兮,其中骚体的特色是兮字前后各有六个字,后来发展为汉赋;楚歌体是七言句式,句法结构是兮字前后各有三个字,(如九歌里的山鬼国殇)后来发展为七言诗……作为一个古诗词爱好者,似乎很有必要见见诗词的老祖宗,可是凭一己之力还是没有勇气去读她。

感谢萌叔的努力,请到了这方面颇有研究的应老师王老师等等老师领读,带着我们一群小白走进楚辞,走近楚辞。

应老师的第一讲,就已经为我们揭开了楚辞神秘面纱的一角,比如,楚辞为什么让我们这么陌生?因为这个曾经强大的国家连同她灿烂的文化都被历史湮灭了,现存世的楚辞只能是当时作品的冰山一角,体量太小了。

应老师是大手笔,第一次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楚国及楚文化的历史渊源(还留了个作业,看记录片《楚国八百年》),真正留给离骚的时间非常有限,但通过老师深入浅出的解析,我们总算读懂了一些了,因此后面的读书会,令人期待!

楚天

/大蜗

就停下来喝口水,我就看不到前面的队伍了。雨淅沥沥地下着,雾妖灵般的弥散开来,更看不清远处的路了,只能看到眼前的一点点山间小路。等待一会儿,不见前人的背影,亦不见后人追来,仔细看看轨迹,原来偏航了。欲哭无泪。四处瞧瞧,没有看到分岔,旁边都是紧实的灌木丛。那只有走出这条小路再按方向回到轨迹上去了。

一边看轨迹一边行走,还好,是和轨迹平行的。那就继续走吧,路过灌木丛,路过松木林,又路过一片茂盛的竹林,心里略微安慰一些,毕竟有竹林就很快有村庄了,有村庄就安全啦。最后钻过一个小山洞,天大亮,原来山洞外不仅无雨,而且还阳光灿烂。一出山洞,眼前一片野花烂漫的草地,在阳光下微微闪着光,微风中淡淡的花香萦绕鼻尖。草地远处有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如蛇般游弋而去。

这是什么地方?好美!

我走出草地,看到一老翁在江畔垂钓。他梳着一个高高的发髻,用黑色的带子束缚着;穿着一件宽宽的白色罗衣,用黑色宽宽的腰带束绑着;长长的胡须,脸型消瘦,精神瞿烁;盘腿坐于一块突出的石头上,手持钓鱼竿。这是在拍电影吗?我四处张望,但没有见到一个人。奇了怪了!

“你好,老人家,请问这是哪?”

“汨罗江。”

“汨罗江?!难不成你是屈原?你们是在拍电影?”我笑问到,心想我可是在江西修水县爬山啊,汨罗江可是在湖北呢。

“这里正是汨罗江,老叟正是灵均。不是什么拍电影。”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我脑子闪现出这么一句。

难道我穿越了?

“那老人家现在是什么年代?”

“公元年。”

不是穿越,那你是神仙么?活了这么多年?我心里嘀咕着。

“那您现在是神仙?”

“也可以这么说,也不完全是,其实我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

意识形态的存在?好复杂,好难懂。不过看上去好像不会对我有危害的样子。我也累了,学着他盘腿而坐,拿出水壶,边喝边聊。

“既然你活到现在,应该看了很多朝代更新换代,如秦国灭了你们楚国,后来又被西楚所灭,西楚又败于刘邦,建立汉代,之后一朝一代交替更新,直到现在。那现在的你觉得当初的你沉江而去,是正确的选择吗?”

他沉默了一会儿回答,“当初想的时候觉得是正确的,现在想想也是正确的。”

“为什么?”

“你觉得楚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他反问到。

楚国位于南方,对当初中原周天子和其他国家来说,楚国是个蛮夷之地。荒蛮之地,没有太多的文化拘束,在那生活的人们应该是生活自然,思想自由的。这从他们的文字就可以略见一斑。他们的文字个个弯曲波折,如手舞足蹈的小人组成。尤其那个“楚”的甲骨文,小篆,和金体,远远望去,就像三个翩翩起舞的人,或许在古老的楚国,三人就能欢快地舞蹈了吧。

“楚国是个快乐自由的国家吧。”

“楚国有着优秀的血统,我们是皇族高阳的后裔,有争霸天下的能力;而且国土广袤,允许并兼容各种文化的存在,所以我们文化自成一体,自由度颇高。让我们的文化和国家都被中原文化和国家扼制,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啊!所以,投江是我对现实的抗议和呐喊,到今天我还是觉得是正确的选择。换你们现代的一首诗来说就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说完,他起身,从容走进江中。

“喂,喂喂,你怎么这样下水了,危险啊…”我疾呼。

“记住,我是意识形态的存在,或许我们还会有缘再见。”他的声音从遥远的地方隐隐传来。

怎么会这样?!疲惫的我慢慢闭上双眼。

喂,大蜗,你咋在这里睡着了,我们找你找半天了,担心死了。快醒醒。”一片吵杂的声音惊醒了我,原来是我的同伴们找来了,也幸亏我走到了正途,终于和他们汇合了。

突然我发现我是在草地上睡着了,周围根本没有什么河流,更不用说什么汨罗江了,不过不远处是一圣仙娘殿,敬奉屈原女儿的。

从《楚辞》第一课中学到的

文/艺艺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春天是一个使人相逢的季节。3月17日晚,新老书友汇聚一堂,在应老师的倾情演绎中,与《楚辞》撞了一个满怀。

这是《楚辞》第一课。应老师却没有直接讲解《楚辞》,而用大部分时间来描述“楚说”这个内容。通过应老师的讲解,我们有了这样的印象:在遥远的年代里,在荆楚大地(现在的两湖地区)上,还有过楚国这个国家,而这个早已消失的国家也曾有璀璨的文化:它与华夏文明并存,共同孕育了现代文明。

应老师在课上提到,在唐诗宋词里经常有“楚”这个地名的诗句,如“平明送客楚山孤”,“来从楚国游”,就是这个缘由。之前我在读诗读词时,看到有“楚”的诗句,只是认为它是一个地名,并不深究“它在哪里,它为什么经常出现?”这些问题,也因此对一些诗词理解不深。经过这堂课,我知道了“楚”这个字出现在诗句里并不是偶然,它是楚国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结果。很感谢应老师释疑解惑。

胡为乎遑遑欲之何之

文/大魔仙

世间公道唯白发,渐看吴霜点鬓。唯爱好文学的梦,犹如花骨朵儿留在身体里慢慢长。谁说时光不可以倒流呢?在心中,在梦里,在萌叔作文课的小教室里,最美的我们遇到了最美的老师,回到了八百年前的大美楚地。

我们身处斗室,心却在楚国的大地上奔走,耳边传来殷切而兴奋的回响:你们来啦!真好真好。上课啦,心似乎还在嘀咕:《楚辞》难。幸好,耳边有应老师鼓励大家的声音:“《楚辞》难,其实学进去了,我们会发现它不难。”

让我们再听听应老师如是说:

《诗经》的骨头这么多,这么硬,我们都啃过了。《楚辞》自然不在话下;在我们学习中国诗歌的过程中,《楚辞》是必学的一部分。梁启超说过一句话:’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中国人如果不学《楚辞》,做中国人的资格都会少了点。的确啊,《诗经》和《楚辞》,一个是现实主义,一个浪漫主义,我们也可以把它们看成中国地理上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那样,是那么自然,不可或缺。学完《楚辞》,接下来就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形容的那样,进入诗歌学习的坦途了。研读《诗经》和《楚辞》,对我们接下去要读的诗歌有很大帮助。这两部诗歌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和思想都大大地影响了后世的古典诗词。如果我们不学《诗经》和《楚辞》,很多东西会卡壳;反之,则事倍功半。

另外,《楚辞》代表楚文化,在地理位置上代表整个长江流域。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宁波,在古代属于越国。当时吴越均被楚国所灭,所以楚文化对我们这个地域的文化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宁波之所以成为今天这样,也有楚文化的历史遗留。从这个意义来看,我们也要学习《楚辞》,因为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应老师劈荆斩刺地为我们打开了犹如桃花源一般的大楚文化胜景。“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房屋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让我们以此鼓励自己,勇敢地走在学习《楚辞》的道路上。从楚国文化历史源头,历史背景,历史发展到学习《楚辞》的意义,应老师的声调中有浓浓的楚国情怀,有一种“春泥春水总愁痕”的忧伤遭遇腔调。这可能就是专属于《离骚》的吧。“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初读《离骚》,大量的生僻字,还有一些难懂的天时天文方面的知识,让人皱眉。如“摄提贞于孟陬兮”这句,确实不太好懂。但是应老师说可以简单理解为生于某年某月就行了,不必纠结,跳过就行。想想也是,就像大多女人永远弄不清东南西北,但并不影响她们去发现精彩的大千世界。

“碧苔深锁长门路,总为蛾眉误。”“休问人间谣诼,妆成莫画蛾眉。”“蛾眉招嫉何缘画,犀角通灵自辟尘。”“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皆来自于《离骚》中“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诗词里经常会读到蛾眉、簪花、照镜,美丽的容貌衣服等,作者往往是借用美丽的蛾眉、美丽的容貌、美丽的衣服、美丽妆饰来表达作者自己美丽的才学品格,这些都是离骚传统元素的运用。就像女子以美女自比,使自己的容貌和衣服保持清洁美好,以此代表对美好品格的追求,这一行为沿袭了屈原的传统。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学过了这一课,开始明白应老师为什么希望我们读《楚辞》了。我们是在寻根啊!故不再遑遑乎,静下心来跟着各位领读老师们研读《楚辞》。

让我们一起进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楚辞世界。

约定

文/小燕子

仿佛是一场数千年的约定,我们说好的终究还是会相遇的,就这样我们便一起赴约在二十一世纪的3月17日晚7点---“梦小小读写馆”里,与您---《楚辞》握手、言欢、拥抱,由于我们分别得太久太久,心中有太多的话儿不知从哪里说起,今晚我们怀着敬仰、沉重、缅怀的心情追思您的前生今世,于是迫不及待地在金牌主讲人----应老师的开讲中低调登场了......

《楚辞》,我真的一点都不懂,只知道您是国民阅读的经典名著,当我拿到书本撕开包装纸看到您的面容,只见土黄色的底色配上中国红的图案,视觉效果就是大气、庄重、磅礴,红色的图案如波涛汹涌的浪花、如天空中的朵朵祥云,又如高尔基《海燕》里咆哮着的海鸥,更使我充满了急切想要走进您的身世。当我沉浸在应老师撸起袖子激情满怀细诉您的文化精髓时(虽离应老师较远,但肢体语言非常丰富,每词每句感染力都能触动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我才一点点地知道您---楚文化的由来,汉字的演变,姓氏的流派分支,文脉的传承,浅浅而入。

应老师讲道:其实现在的江浙沪一带的人文精神也是受楚文化影子的影响,有着一股不服输,坚韧不拔,逆流而上的精神气概!说到《楚辞》,那么屈原就是您的符号,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读到过屈原一课,知道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诗人,今天再次读起《离骚》这篇抒情诗时,屈原高大伟岸的形象又在脑前重浮:屈原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名士大夫,是楚国皇亲的后代,名:正则,字:灵均,通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几句诗词,可见屈原是一位非常自信、英俊、有才干、有抱负、注定是一位不凡的年轻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而从这几句里听到了屈原感叹时光的匆匆,感叹容颜会逐渐衰老的声音,趁自己年轻力壮的时候应该有所作为,才不虚度时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屈原的远大理想。屈原虽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因遭贵族排挤毁谤(按现在的说法可能是站错了队),被先后流放至劳苦大众中,他在流放期间与劳动人民深入接触,深深的感受到人民的痛苦处境,正因为与劳动人民感同身受,所以也非常受老百姓的爱戴,所以屈原的诗歌风格上大多具有忧国忧民的词句子。楚国被秦国攻打侵略,楚怀王最后忧郁成疾而去,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当地的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便有了五月五吃粽子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今晚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课的开启,我们下期有约。

《楚辞》与浪漫主义有感

文/嘉应子

上周三有雨,在应老师的带领下,阅读小组开启了《楚辞》第一课。不禁回忆年少时从图书馆借了诗经楚辞来硬啃的日子,现在读来,《离骚》既熟悉又陌生,原来印象中的艰涩已经如冰泉渐融,学友的陪伴与共鸣打破了孤独。“噢,原来是这样!”“噢,原来你也是——”或许经典之为经典,就是在不同的阶段反复重读、与朋友的共读讨论当中,不断获得新的启发,获得人之为人的共鸣。

这一课最深的体会是,读到“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脑海里就冒出了郭沫若,从前打死也不愿认可的现代诗人,深深觉得自己是冤枉他了,他的热情、反抗、爱国、自由、时代,就是从屈原老祖那里继承而来。翻到封面,“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掂量掂量这一句话,背后的信息是大量的。回来后匆匆查阅了一些资料,作为补充学习资料。

武汉大学中文系蔡宁湘教授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史》总论中说,浪漫主义文学自古有之,但是浪漫主义这个名词,作为文学类型、精神、原则、传统以及手法,在中国古代是没有的,是“五四“时期从欧洲翻译过来的。

早在公元前世纪,希腊的哲人亚里斯多德,就指出了希腊悲剧存在着两种创作倾向“正像索福克勒斯所说,他按照人应当有的样子来描写,欧里庇得斯则按照人本来的样子来描写”。国内学者有人认为“按照人应当有的样子来描写”,指的是浪漫主义。“按照人本来的样子来描写”,指的是现实主义。虽然西方早已有了对浪漫主义文学的论述,但“浪漫主义”这个名词,却是晚至世纪末到世纪初欧洲兴起了浪漫主义文学创作运动时才出现的,是由歌德与席勒最先提出来的。歌德说,古典诗和浪漫诗的概念起源于席勒和我两人,我主张诗应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只有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但是席勒却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写作,认为只有他那种创作方法才是正确的。建国以来,大陆学者谈中、西浪漫主义文学,多是依据上述西方文论来界定它的特征,强调“主观性”。《文学的基本原理》说“文学一开始就有以描写现实为主和以表现理想为主的两种倾向”。就是说,“表现理想为主”的是浪漫主义,“描写现实为主”的是现实主义。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说“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要求按照现实生活本来的样子描写,也就是要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浪漫主义的基本原则按照作家理想中认为应当有的样子来描写,也就是要理想地描写对象或描写理想化的对象”。这两家是对古今中外的浪漫主义文学下定义的,以群的定义以席勒的话为依据,蔡仪的界定以亚里士多德的话为蓝本,两者在以“主观性”和“客观性”作为区别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分界线这一点上,则无二致。

朱光潜把欧洲世纪末到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它的主观性。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的地位,富于感伤忧郁的情调,都较富于主观的幻想性。其次,浪漫运动中有一个“回到中世纪”的口号,特别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浪漫主义(romanticism)”这个名词就起源于中世纪一种叫做“传奇”的民间体裁。第三,浪漫主义运动中还有一个“回到自然”的口号。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文化和工业文化的厌恶。感伤主义的诗歌和小说大半是对农村破产的哀挽,对城市腐化的诅咒和对于大自然的颂歌。从此自然景物的描绘成为浪漫主义文艺的一个特征”。在这三个特征中,朱光潜强调的是“主观性”,说它是“浪漫主义最突出的而且也是最本质的特征”。

蔡宁湘教授认为:“概而言之,中国古代的浪漫主义文学,其创作主体张扬个性,自我意识强烈,对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痴心执著,于是驰骋奇特的幻想,采用把现实生活幻化变形的形式,任意地进行艺术的虚构,使用虚幻的拟人、巨大的夸饰、奇特的象征等等艺术表现手法,突破时空的限制,描绘出宏阔的艺术境界和荒诞怪异的艺术形象,反映他们对现实的审美评价,寄托他们对生活的理想和追求,表达他们的激情愤慨或感伤,具有奇诡怪谲的艺术风格和磅礴瑰玮的审美趣味。若要将上述这段话缩简成一个浪漫主义文学的定义,那就是“浪漫主义,是驰骋奇幻的艺术想象,以奇特的变形的艺术手段,创作出诡谲荒诞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表现理想和激情,产生惊奇的审美效应。”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陈望衡教授认为,屈原美学实际建构了中华美学的一种精神——浪漫主义精神,从而开创了中华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传统——浪漫主义传统。这种传统有着三个重要特点:一是理想为魂。突出体现为人神互拟。人的形象与神的形象不分,神即人。虽然神与人不分,但神是最美的人,理想的人,神于人不仅没有恐怖感,而且让人感到无比的温馨。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理想的民族,理想之境构成了中华美学浪漫主义的灵魂。二是象征为体。浪漫主义重表现,重主观,这里主观的表现,在《楚辞》中是借物象来反映的。这种主要用于展现主观的物象为象征。所以,可以说象征是中国浪漫主义美学之体。三是奇幻特色。抒情是一切浪漫主义的特点,《楚辞》所体现出来的特点是,多用奇幻的意象来表现不一般的情感。于是,这强烈地触动我们心灵的情感不仅至真、至善,而且至美。

家有“楚风”

文/江南心怡

经典永流传,我们的研读从诗经走进《楚辞》,惊叹于“芈叔”应老师的领读功课准备之精心,更沉浸于其抑扬顿挫之《离骚》咏诵,声情并茂神采飞扬,恍惚中犹如屈原大人再现书屋;对于离骚之认知启蒙于端午佳节之屈大人,对于楚文化的深入则在少年时课堂上,而家里的先生笔名为“楚风”,或许是他崇敬楚人之精神吧!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严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学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年发掘的安徽阜阳汉代汝阴侯夏侯灶墓遗址中,发现过两片《楚辞》残简,一为《离骚》,一为《涉江》,这是有实物证据的最早《楚辞》文本。

“楚辞”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为“赋”。

在应老师的推荐下,这几日业余时间观看了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楚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河南新郑),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楚文化。

楚文化的特征是积极进取、开放融合、革新鼎故和至死不屈。不满足于偏安一隅,终于通过“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历程而成为泱泱大国。又具有崇火尚凤、天人合一的浪漫主义;离骚的作者大诗人屈原正是具有这种个性之特征的楚人代表,志向高远、才情出众又富有浪漫想象;“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开篇这一段屈子从自己的家世与出生写起,回顾自己有生以来的努力奋斗与遭受的痛苦经历,满腔悲愤矢志不渝。这首带有自传性质的波澜壮阔的抒情诗,虽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但在千变万幻之中,处处洋溢着诗人人格的壮美。纷繁而不杂乱,水乳交融,其人现于其文,其文反映其人,沾溉后人,光照千古。让我们在学识渊博的领读老师们的带领下慢慢地领略楚辞之美,楚风之韵…

阅读沙龙中的夜明珠

文/张德意

有人说这个社会很现实,只要能赚钱就愿意干。但有那么一群读书爱好者,自发形成一个夜读沙龙,没有名和利的诱惑。早几天得知最初由江北区的“北鸣轩”,辗转“青石阁”,最后在世纪广场四楼的“萌小小读写馆”落脚。这是一方绿洲,那里没有喧嚣的商业气息,唯读书学习快乐无比!每周一次风雨无阻。是什么能让这么一群人像被磁场吸附,聚拢在文化阵地?因为内心有强烈的对文化兴趣爱好!

我是去年11月,海曙区文学周的时候,才得知有这么一个夜读沙龙,有机会参加过一次。那次是应坚老师领读解释《诗经》末尾部分内容。自从有那次经历,这个读书会深深地在我心里扎根了。它使我想继续参加的另一个理由是,地点位处城芯2号线地铁鼓楼站H口处,交通非常便利。

庚子年的新冠肺炎病毒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这个夜读沙龙也不例外,为了躲避疫情,也是停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辛丑年春暖花开,疫情缓解,3月份又开启了快乐的读书旅程。

继读《诗经》之后,今年开始读《楚辞》。《诗经》和《楚辞》都是中国诗词的源头,一个是长江流域,一个是黄河流域。主讲人应老师说:“《诗经》这块硬骨头都啃下来了,《楚辞》也不在话下。”可惜我没能赶上《诗经》读书的全过程。这次《楚辞》要仔细听老师们的讲解了。

每次发读书招募信息,就会有附上“读书会结束后要交二百字以上作业”。我很喜欢有这样的一段要求,因为交作业能提高我的学习效率。当然不写作业也不要紧。有些人写的作业文章,被文友们啧啧称赞,堪称博士论文一样。

夜读沙龙的成员有退休不久的,有正当壮年的,有青年才俊……大家兴致勃勃地参加并维护着这个团体。有个昵称“漫漫”的成员,无偿为大家购书服务,价格还特别优惠。她说她很乐意做志愿者。

就是有这么一群文化志愿者,在黑夜里为文明城市内烁着文化之光。应坚老师说:一个地方文脉兴盛,不是偶然的,一定是有历史痕迹可印证。鄞州的塘溪曾经是南宋末期有节气的士大夫们聚集地,他们不愿为元朝服务,躬耕诗书隐居生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塘溪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文人和科学家。昆虫学家周尧,生物学家童弟周,沙氏一门数人沙孟海等等,都有塘溪那里的人。而我得知这个夜读沙龙是从“北鸣轩”开始的,我也附会着找到一丝关联。就是去年在世纪广场第一次参加夜读沙龙,之后在“北鸣轩”注册了我的“志愿服务队”。这个读书沙龙由志愿者们自助组成,而我恰也是做志愿服务的。

在这里我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就是读书学习。在黑夜里,我们循着这悠悠的光芒,汇聚到很想学习的这么一个场所,很幸运。

夜读沙龙,在世纪广场城市芯处,像是散发出自然柔光的夜明珠。它没有耀眼的光芒,却有着掩不住的穿透力,那是文化之光生生不息,弥足珍贵。

寻根文化脉络

文/严文学

懒好像是癌,而且还是冠以“忙”的借口。

最近,在看一本书《遥远的救世主》,讲到一个“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群体文化属性是什么?经常被人们诟病的所谓的“人性的弱点”,又如何理解?又是什么造就了如今到处的“声色犬马”“浮华躁动”?我们以何自处?

幸运的是,我们有那么一个角落,有那么一群人,悠扬的朗读声传来:“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因缘际会,从自古被称为“禁书”的红楼梦,一群非常草根的文化爱好者研读出红楼梦的精髓,不再人云亦云;到集风雅颂为一体的中原文化集粹,这块被应老师称为“硬骨头”的《诗经》,在男神应老师、女神大梦老师林老师,还有枚五老师等各路大神带领下,领读老师与学友们八仙过海,有朗诵的,有唱诵的,有PPT的,秦腔,梆子,古韵……形式各异,一个个词印在脑海中。“式微”、“黍离”、“宜其室家”、“呦呦鹿鸣”,仿佛就在耳边。

一开年,在受疫情影响沉寂了很久文创连萌诗经群,《楚辞》就像一颗石子儿荡漾开了,还没开讲呢,讨论着怎么读啦,啥时候读啦,买书的买书,改名的改名,俺也趁了个“芈公子”,大家七嘴八舌,好不热闹……

这一天是周三,高朋满座,我们以《楚辞》拉开了诗词研读的序幕。说老实话,对《楚辞》我是非常的陌生,曾经也试图想去读,都因读不懂、枯燥乏味而辍。

在期待中,应老师娓娓道来,主题“楚说”从楚国的图腾开始,旁征博引,给我们介绍湖北省博物馆各种代表楚文化的鼎钟,各种国之重器,她与中原文化不同,熊绎带领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从一片仅五十里的荆棘中开创了博大恢弘“荆楚文化”,她有自己的文字,有共饰有84条龙、80条蟠螭、透空辅饰、整齐中寓有变化、繁缛中富余玲珑、唯有巧夺天工方能形容的最复杂的青铜器——曾侯乙尊盘,她有形容人各种优秀的楚:“楚楚动人”“翘楚”“楚楚”等,她不畏艰苦环境、昂扬向上、问鼎中原。这让我想起了,秦何以能一统天下的民族特性——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在与应老师的交流中,楚文化对我们影响深远,那种不服输,那种韧劲,那种不怕苦的精神,正是造就了当下包括宁波在内的南方人能在改革开放一贫如洗的条件下迅速崛起。应老师说,有机会,我们也要去游学,去湖北省博物馆,去陕西省博物馆,走到文化所在地,去亲历她的震撼,难以掩饰地期待。

以史为镜,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应该连上我们的文化之根,沉着、冷静、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辛。这或许不仅是我们的爱好,而且在这爱好中成长,感受学习的幸福。感恩!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楚辞》姓氏考

文/无聊才来

要讲姓和氏,需要从三个概念开始,同姓、同宗、同族,《左传》记载,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显而易见同姓之人未必同宗,同宗之人未必同族,这是由于西周施行的宗法制,周天子为“天下大宗”,诸侯相对为“小宗”,而诸侯在自己的诸侯国内又为“大宗”,卿大夫相对为”小宗“,宗的首领成为宗子,宗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且根据宗法制,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除了嫡长子继承宗子地位,其余子嗣相对于宗子成为了“小宗”。

宗子在宗及下属的”小宗有极高的地位,尤其是在祭祀时,只有宗子才有祭始祖的权力,其余继祢者只能祭祢,继祖者祭祖,继曾祖者祭曾祖,继高祖者祭高祖,各有其所宗及其所祭。凡非其所继,皆不能祭。但是所有人都要祭祖,所以把宗子视为祖先化身,认为敬宗即为敬祖。

综上可以得出,先秦贵族阶级都是从一个大宗不断分封成形,因此大多数贵族都是和周天子同姓,但是因为分封,逐渐与周天子不同宗,为了区分同姓不同宗,则用氏来表示。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周天子以下的贵族,因为出生,所以赐姓,又以赐予(胙)的土地作为氏。《通志·氏族序》: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古之诸侯诅辞多曰坠命亡氏,踣其国家,以明亡氏则与夺爵失国同,可知其为贱也,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所以失去氏和失去爵位失去分封的国家是一样的,在宗内地位高的人,可以将姓当作氏,但是不能把氏当作姓,如果以氏为姓,意味着与原来的大宗切断了上下关系,成为了新的宗的始祖,相对于原来的宗,自然也成了外姓。

这是自年“梦回红楼”研读以来,收到最多字数的作业。各位书友都非常认真,字里行间充满对《楚辞》的情感。萌叔我在编辑过程中深受感动,同时感觉每一段文字都不忍舍弃,于是全文收录。

下面做一个投票,旨在让更多人读到这些优美的文章,同时,也愿我们的活动能够持续办下去,不限时间,不求速度,只为和大家一起品位诗词之美。

活动时间:每周三晚上

欢迎加入我们

萌小小读写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jizeiou.com/njzoys/6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