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辫子老师的bull11月
长辫子老师的(·11月)分级书单 文/郭学萍 做阅读书目推荐是危险的。 就是我儿子,我都无法准确地说出究竟哪些书更对他的胃口。相比较而言,他似乎对科学、哲学、神话、幻想、悬疑等书籍更喜欢一些。比如:《万物简史》《观念物理》《苏菲的世界》《哈利波特》《福尔摩斯探案集》《藏地密码》《波西杰克逊》《银河帝国》,以及霍金、丹·布朗等书系,包括康德的《纯纯理性批判》,他都翻来覆去看过不知多少遍。当然,像《荷马史诗》《悲惨世界》《雾都孤儿》这样的经典,他小学四年级就在读。只是往往学校隆重推荐的书目,他会微微拒绝。比如《水浒传》他就一直排斥,觉得“杀气”重,他喜欢《忒修斯之船》独一无二的形式感,挑战纸书可能性的极致冒险。他也喜欢看砖头厚的中洲世界创世神话《精灵宝钻》,以及它的前传《霍比特人》《魔戒》等,我甚至怀疑他的英文名就是从这些书中获得的灵感。同样是散文,他喜欢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而不是冰心的《再寄小读者》,而我恰好相反,也许这就是男孩和女孩的区别。至于《华夏地理》《环球科学》《人物周刊》《剑桥战争史》等,他更是情有独钟。 《莫言文集》十二册,儿子也一本不落地看过。原来他并不喜欢看莫言的小说,但这些书都整齐地排列在家中的书橱里。初二那年,他因在校运动会的四百米接力赛中用力过猛,造成撕脱性骨折,在家躺了一个月,无聊至极,读完了莫言的全部小说。现在你知道了吧?为什么我不仅喜欢读书,还喜欢买书。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要买书,不是可以上网看,或者从图书馆借吗?其原因有二:一是,任何值得看或者自己喜欢的书,一定有重读的必要,最好随时摆放在自己的身边,以便随时重读。二是,若家中四处都是书,孩子总有穷尽无聊或无所事事的时刻,他们或许就会随手拿起来翻阅,若是其中一句话,或一段故事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或许就会一头栽进书中的动人世界了。心理学的研究不断证明:人是情境动物,我们的行为反应会随着所处时空与场景氛围而改变,若以更长的时间来看,人的性格甚至外貌形体也会随着我们的生活环境而改变 有一天,儿子照例坐在沙发上看刘慈欣的《三体》,我很委婉地表达出我的某些担忧。儿子说:“妈妈,你总是以成人的世故和自以为是为我们推荐一大堆阅读书目,为什么我喜欢读《三体》就不好?”我确实也说不出什么子丑寅卯,因为这本书我并没有看过,只是想当然地把它划为“闲书”一类。有一天我在报纸上无意中看到刘慈欣凭借这部书获得第73届雨果奖的新闻,这才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孤陋和浅薄。而《孤独深处》则是我主动买给儿子看的,里面就有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的获奖作品《北京折叠》。可见,在阅读方面,不只是我影响儿子,很多时候,也是儿子反影响我。 而现在,儿子平时阅读什么则完全是我不知道的了,因为他现在以全英文阅读为主。这个领域的阅读,之于我而言,是完全陌生的。想起龙应台《目送》中的一段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 然而,就是在儿子身上,我学到很多,这让我在做阅读书目推荐的时候,变得谨慎而不安,我反复告诫自己—— 教师应避免以自己的阅读偏好来影响学生,平时要留意儿童读物的出版资讯: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jizeiou.com/njzoys/8107.html
- 上一篇文章: 看完这5个追梦故事,我再也不想当咸鱼了
- 下一篇文章: 书单全国小学生寒假分年级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