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Circe!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虐狗节,还记得去年不堪回首的的“情人节自救指南”吗?虽然今年,我们还是被迫吃着朋友圈遍地的狗粮,但是从卢米埃尔高举达盖尔的旗帜后,从影像构筑的景观中无论悲喜,我们总能收获着无限力量。

剧本或可以瞎写,喜欢却从不胡说。

今年的特辑,就让我带上何人斯团队,我们这批前/现/未来戏文狗来和大家分享我们最近在影像中看见过的爱情的万千模样吧!

电影

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感觉最后片尾的部分才是正片。

镜头过于刻意地展现小的细节反而导致叙事不太流畅。不过光是复原西南联大的场景就够满足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无限好奇与敬仰之心了。

回溯文本,我想,它谈论的故事,也许是:在时代的洪流中,你的爱能经受住怎样的考验?《无问西东》是一个有关“选择”的故事。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爱情与理想的选择。

陈鹏把爱情摆在了理想前面。纵使老师和领导对他寄予殷切的希望,他毫不犹豫地拒绝道;“我有人要照顾。”王敏佳被冠上了莫须有的罪名,当所有人都不屑于接近她、辱骂她、折磨她,当朋友背弃她甚至害怕和她扯上关系的时候,陈鹏是第一个救她的人。陈鹏为她捎去了京城的银杏叶和雪花膏。他知道毁容对于这个姑娘来说是多么严重的伤害,当王敏佳捧起雪花膏时,也能感知到陈鹏的心意。在工作顺利的陈鹏并没有忘记自己曾经的承诺,然而他的故乡已经因政治运动的影响人去楼空。

王敏佳去寻找陈鹏,最后一个镜头是沿着铁轨行走在沙漠里,背影单薄却又坚定。看似是一个悲剧结尾,可是在动荡的社会面前,这已经是他们最好的结局。至少无论社会风云变幻,王敏佳和陈鹏都已选择了彼此,并为之坚守。人性的希望之光在此刻战胜了满目疮痍的现实。

真正令人惋惜的,应该是刘淑芬和许伯常夫妻。他们同在一个屋檐下,终日相对却默默无言。许伯常年少轻狂,轻易许诺终生的爱情,刘淑芬用情之深,轻易相信了许伯常的承诺,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等到人老花黄的时候,许伯常对她已经没有了爱意。是许伯常身上,颇有传统戏曲里“负心书生”的影子。

可他也是受害者,他终日面对着一个不爱的女人,遭受着她的打骂。而淑芬呢?在外人眼里,是她在欺负许伯常,可是许伯常对她“冷战”给她带来的伤害并不亚于打骂的疼痛。她以为大闹一场能够让许伯常对她稍微有点好意,可当她以为自己害死一名无辜的女学生,失魂落魄地回家后,面对仍然对她不闻不问擦身而过的许伯常,她的心冷了,她选择了以自杀赖赎罪,来祭奠自己的青春。

青春容貌总是容易逝去。如花美眷终敌不过似水流年。“愿有情人终成眷属”固然是美好的的祝福,“愿成眷属者终是情人”才应是对爱情至臻的期待。选择“拥有”且“坚守”,无问西东。

(珞珈山口百惠)

马戏之王TheGreatestShowman()

许久没有走进院线了,更偏爱一个人静静守着电脑看电影。但《马戏之王》是个例外,造梦的电影,规模宏大的歌舞和极致的浪漫主义,只有坐在那,在广阔的荧屏上,“忽悠之王”巴纳姆的人生在眼底才被赋予了更高一层的传奇色彩。

这部电影在视觉上的层次感丰富到让人惊讶,尽管带着叙事单薄的弊病,但叙事绝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通过瞠目结舌调度建构的骨架才是《马戏之王》令人印象深刻的所在。起承转合是依附与歌舞之下的潜流,还是一如既往的美国梦范本,还是一如既往的得失考量,无数的忽悠与套路依旧是能从过往的观影经验里找到参照。

当我们谈论梦想,谈论那些不可多得的一切,也注定避不开爱情。

马戏团是巴纳姆用梦想和谎言构筑的奇观,饱览的还有关于情感的种种形态。

巴纳姆和妻子虽是青梅竹马,却来自截然不同的阶层,一个渴望成功的同时错吧成功与幸福划上了等价,一个则看遍了繁华只想追求普通人的幸福。在他们身上始终体现着互为参照的悲哀,从底层勤勤恳恳爬起的人,最害怕的也就是失去吧。

所以他和困境中发际的林德小姐间反而有着这种步步紧逼的相似,当然他们的相似也可能是互为灼伤的序曲。另一侧上,巴纳姆多数时候会和妻子达不到一个准确的和解。分歧是难以弥合的,自我与他者的交往谱系中,赖以为生的想象力也抵不过名利场里的霓虹璀璨,摆脱自我,追逐自我的命题更无从解起。

同样的,在这个马戏团里,男女情感间的分歧有另一种外化的方式。爱情跨越了阶层、跨越了种族,是危险的“相遇”,是百折千回里的永不言弃。空中的秋千,咫尺之遥的天际,与你也仿佛米开朗基罗创世纪般的触及,《柏林苍穹下》也在这一瞬有了神彩。

我去年看《爱乐之城》时觉得它是通过浪漫的方式来否定浪漫,那么《马戏之王》反倒其行的是用狂欢与歌舞的浪漫去解构现实,直到它们只是轻描淡写的涉略的表象而不为内里。

它让我们宁可像唐吉柯德,去相信梦想,去相信、追逐创造所有快乐的事物,大抵就是世间最高贵的艺术法则。

(Circe)

南极之恋()

没有人约的情人节,还要被Circe从床上挖起来写文章,我尽量保证以下给《南极之恋》的评论好好说话,不爆粗口。

好话留在前面说,剧组的敬业首先是要夸奖的,在南极上实景拍摄,以及这个题材的选择都可以说是在国内开先河的。

但是,作为一部灾难电影,导演极力渲染南极生存环境的恶劣,以求营造氛围,然而赵又廷与杨子姗轻松的相处中难以见到紧张气氛。赵又廷的存在俨然一个南极吴京,无论怎么走都不会迷路,掉进冰窟,雪山崩塌,雪盲发作最后都能安然无恙。而女主在燃料与食物均不足的情况下,坚持要养企鹅,这不仅让人费解,而且随着墙上的日历一天天被划掉,却很难让人感到揪心与紧迫。

至于电影中的爱情,只能说是尬谈恋爱。大约导演的心中,男人和女人待在一起就一定会产生恋情。然而爱情来的太突然,明明前一秒还是杨子姗科普高中地理,赵又廷出门寻找科考站分工合作的伙伴关系,后一秒就天雷地火山盟海誓。爱情的产生难以捉摸,但一定需要一个契机,或是一眼万年的钟情,或是细水长流的厮守,而绝不是南极之恋中的干瘪乏味、没有共鸣。

最后杨子姗在雪坑里的睁眼,被称为开放式结局。这没有什么好开放的,杨子姗拖着断腿,逃出了雪崩,在她们曾经挖好的坟墓里等来了找到科考站的赵又廷。电影一直在念女主喜欢的那首诗,不断暗示这里就是她的归宿。这个睁眼,说好听点是回光返照,而我看到的第一反应以为是诈尸了。

虽然我不记得是谁告诉我南极之恋好看的,但是告诉我的那人地理必修一第一、二单元一定学的很好,而我只能想到被自然地理支配的恐惧。所以,好好的爱情片为什么要强塞进灾难电影?

(覃莫)

魅影缝匠PhantomThread()

从最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jizeiou.com/njzofb/4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