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鹱科大Paty
作为南极生物地理区中的关键物种,南极磷虾是大部份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如果赶上鲸鱼捕食,会是一个非常好的观鸟机会,信天翁、巨鹱等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在这场“海鸟大趴”中,让我们来看看能适应极地气候和生活的鸟类都有哪些。 南极洲海鸟故事的最后一个部分留给鹱科的几个成员,作为鹱形目的一属,鹱科家族很庞大,13属72种,之前介绍过的食腐掠食鸟类—巨鹱便是其中之一。 海上航行,遇到鲸鱼的机会较高,最近两次运气特别好,遇到三四次大规模的鲸鱼觅食,鲸鱼出没的水域也吸引了数百只海鸟。鸽锯鹱(AntarcticPrion)就是在这个时候闯入我的镜头的,名字很绕口,是鹱科锯鹱属鸟类。 它们身材娇小,飞行速度很快,平日里在海上航行时,很难抓拍,如今为了食物也是豁出去了,贴近邮轮前后左右,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身上的花纹,整个背部的羽毛呈蓝灰色,从两翅尖延伸至背中部的M型黑色条纹,犹如个性十足的“M字外套”,浓郁的黑色“眼线”,辨识度很高。 鸽锯鹱分布很广,北起澳洲南部和新西兰,直到南非以及南美阿根廷和智利沿海,南至南极浮冰区,是所有锯鹱中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在从新西兰以西到南美洲的岛屿上繁殖。觅食时像水上飞机一样,平展双翅用脚推进掠过水面,“水上轻功”了得,捕捉乌贼和磷虾等小型无脊椎动物。 鹱形目的鸟类都是利用气流的高手,经常借助风的力量飞翔。每次过德雷克海峡,最常见的海鸟是岬海燕(CapePetrel),鹱形目、鹱科、花斑鹱属的唯一海鸟。它们数量众多,展开双翅紧随船尾,盘旋翱翔,与波浪一起翻腾飞舞,让本来就晕船的游客更加眩晕。 南设得兰群岛的迪塞普申岛可以近距离观察岬海燕,它们经常成群在岸边觅食休息,有时多达百只,据说整个南极和亚南极海域数量有两百万之多,真有点海上“麻雀”的赶脚。不过在摄食时它们会向对手喷吐胃内的一种油性物质,这行径似乎和它们优雅的外表不太相符哦。 银灰暴风鹱(SouthernFulmar)是暴风鹱属的海鸟,背部银灰色,分布更靠近南极大陆。它的亲戚暴雪鹱(NorthernFulmar)则是我在北极最常拍的海鸟之一。 白颏风鹱(White-chinnedPetrel)是最近一次航行中增加的新鸟种,一身棕色羽毛,远看似贼鸥,近看喙部的花纹很特别,是除巨鹱外体型第二大的海燕,体长51-58cm,翼展长-cm,体重可达1.4kg。南大洋总数大概有万只,在南极幅合带周边的岛屿上,尤其是在南乔治亚岛上繁殖后代。非繁殖季节,北至澳大利亚、秘鲁和非洲纳米比亚外海,南至南极洲海域都可见其身影。 近年来白颏风鹱的种群数量大幅减少,因为人类而成为易危物种。它们以磷虾和一些鱼类为食,喜欢跟随船只捡食厨余垃圾和渔获物残渣,由于比其他海燕类更善于潜水,会追逐钓饵潜入更深的水中,特别容易被开展延绳钓作业的渔船误捕致死,吞食鱼钩所致。另外在繁殖岛屿上的一些诸如褐鼠、黑鼠等啮齿类入侵生物也威胁着它们的生存。 乌黑鹱(Sooty-Shearwater)也被称作“灰鹱”,又一个鸟类中的“迁徙之王”,能在天里迁徙6.4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飞行一圈半,是电子手段记录的最长迁徙距离的动物。比格尔海峡上常见到它们成群集会。 最后一个出场的是雪鹱(SnowPetrel),鹱科雪鹱属鸟类,也叫“雪海燕”,公认的南极最漂亮的鸟类之一,有海上“白雪公主”的美称。栖息在南极大陆边缘,喜欢在有浮冰的海域活动,以磷虾为主食,兼获一些小鱼和乌贼,有时也会在陆上觅食其他动物的腐肉。我是在一个冰川附近见到雪海燕,它们多在靠近海岸的峭壁缝隙和石屑质陡坡的岩石下筑巢,有时也会深入到海拔二千四百多米、离岸三百多公里的内陆繁殖。它们是地球上所有鸟类中繁殖区条件最恶劣和最艰苦,也是巢区分布最靠南的鸟类,唯一能与帝企鹅相媲美耐寒的勇士。 陈婷( 阿兹猫),人文地理摄影师、旅行专栏作家,佳能影像文化事业部“大篷车”讲师,著有《婷,在荷兰》和《零度南极》,精通西班牙文和英文,行走包括南北极在内的七十余国和地区的环球旅行者;先后八次赴南极,十余次前往北极地区拍摄,是国内第一个拍摄南北极题材的职业女摄影师。陈婷(阿兹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jizeiou.com/njzofb/5008.html
- 上一篇文章: 女人30岁后,能让自己有安全感是是这3样
- 下一篇文章: 头条新时代花旦谁是票房吸金王白百何问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