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石子们:

最近发生了很多事都在挑战着我们对人性、人心的认知,给人一种类似于站在悬崖边的感觉,好像一不小心就会坠入深渊,我们到底要如何面对现在的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会好吗?

不久前,《纽约时报》的双标,先是指责疫情期间武汉封城的做法“让人们付出了生活和个人自由的巨大代价”,随后赞扬意大利封城是“冒着经济风险保全欧洲”。在疫情期间,德国柏林的米特区,两名女性袭击一名23岁的中国女性,不仅朝她吐口水、撕扯她的头发,还对她拳脚相向。这样的歧视事件不止一件,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2名留学生在学校水上运动中心附近被人扔鸡蛋。国内也不安宁,近期,从美国洛杉矶回国的黎某,在登机前曾服用大量退烧药,并对乘务人员隐瞒病情,直到临近飞机降落前2小时才告知真相,表明自己所在公司已经有人确诊,而自己也出现发烧症状。环境情况也并不客观,据报道,南极的气温持续升高,林德斯岛变成了一片血红,这是极地雪藻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繁殖的结果,它们会吸收更多的热量,融化更多的冰川,这将导致海平面进一步上升,南极的动物们将失去生存的栖息地。而北极,也一样面临着温度升高带来的生存危机,或许很快我们将再也看不到北极熊了。很多人都不由得发出感叹,世界到底怎么了?可我想问的却是,人类到底怎么了?人类到底该如何去面对这一切?

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是永恒的主题,从历史进程来看,我们人类从自然界中脱颖而出,成为看似可以主宰世界的人,我们有主观能动性,也有看似潜力无限的创造力,在我们不断创造历史、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也产生了幻觉,认为我们就是世界的主宰。现在自然已经向我们发出警告,让我们看到自己行为带来的结果,我们因为发展,不顾工业废气的排放,污染了大气环境,导致酸雨和温室效应;我们的开山伐木、破坏植被,伤害了各种生物的栖息环境,加重了温室效应,我们的过度捕捞,同时又往海洋不断排放废弃物,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还有一些人,对生命没有敬畏,扑杀大象、穿山甲、老虎等动物,造成不可逆转的结果。这些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将最终给我们带来生存的威胁。我有幸能在旅行途中接触到不少自然动物,在南极看到企鹅,在北极看到北极熊,我很难接受这两种动物在未来很可能会消失。当看到企鹅笨拙可爱的样子,看到北极熊孤独的王者身影,我忽然明白,我们不仅应该为了人类的可持续生存而保护这些动物,更应该的落脚点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爱护,因为不是只有人类才有生命。我们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尽力去弥补现有的伤害,同时,在往后的每一次选择和行动前认真思考将会带来的负面后果与伤害。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看到希望。

人与人

大量的社会新闻一次次刺激着我们对人性的认知。美国主流媒体狭隘的伤害性评论,站在自我立场上的无理智排斥,只为了自身利益的攻击,让人愤怒。同时,社会上,不顾他人生命安危的自私行为也在上演,疫情期间,明知自己很可能感染甚至明知自己已经感染病毒,却不顾他人生死,仍旧出行或聚会造成伤害。澳籍女子返京罔顾疫情期间的措施和规定,不戴口罩下楼跑步,社区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发现后进行劝阻,但该女子情绪激动,拒不配合。疫情期间,这样的新闻并不少。当人将自己的利益和意愿放在第一位,无视他人,这也会带来伤害。无论是国与国,还是人与人之间,倘若都能带着善意和对生命的尊重活着,这世界会少多少冲突,少多少伤害啊。我们庆幸,自私之人有,无私之人也有,疫情期间不顾安危的医护人员,让我们看到人类品性中的优良品德,让我们看到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对生命的尊重,这才是我们都应该去发扬的人性之善。

人与自己

人性从来不是完美,有善就有恶,有好就有坏,于外,我们要处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于内,我们必须面对自己和自己的相处,事实上,我们与外界如何相处,完全反映出我们与自己的相处。前几日,贵州清镇一小区大一男学生因被父母训斥,拿着菜刀冲下小区,寻找发泄目标。看到一位母亲带着2岁女童,便冲上去朝2岁女童头部连砍5刀,小女孩离开了人世。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越来越多这样的新闻,越来越多无差别犯罪,这都是一个人内心根本无法与自己相处的外延表现,他们任由自己内心的恶、怒、憎等情绪蔓延,最终导致不可挽回的悲剧。我们是时候重新审视人性,审视生而为人应该持有的为人处世观念,了解人类的情绪,并学会控制和疏导自己的情绪。当一个人无法与自己好好相处、无法控制自己,或运用错误自私的做人原则时,我们的社会将坠入黑暗。每个人都会产生负面情绪,焦虑、恐惧、自卑、愤怒、怨恨等等,可是我们有能力去疏导和解决这些情绪,只要我们维持理智、保持善意、明辨是非、知道轻重、敢于承担。我们不该忘记生而为人应该具备的美德,也不该放弃对美德的追求。世界到底会不会变好?我无法回答。我只知道,只有人心持善有爱,世界才不会坠入黑暗。(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往期推荐??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jizeiou.com/njzosh/5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