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就是一次纯真的跨越澎湃在线
北京中科白癜风怎么样 http://www.yunweituan.com/m/< 原创单读新书圆桌论坛单读 7月22日,在《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新书圆桌论坛的第一场“把编辑作为方法”上,肖海鸥、索马里、罗丹妮、吴琦相聚单向live直播间,一起还原了这本访谈录的诞生过程。 在国内,由于受到销量等现实因素的影响,谈话录并不是编辑出版一本书的首选体裁。在出版《把自己作为方法》的过程中,作者与编辑们也遇到了种种难关。这场直播里,4位同样身为编辑的嘉宾,讲述出各自在工作中的经历与体会,其中有困惑,有挑战,有坚持,有信念。 《把自己作为方法》出版后,读者中间也出现了一些疑问与困惑:项飙教授与吴琦的对话缘何开始;如何理解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书中加入的注释有何考虑等。在直播中,4位嘉宾从作者、编辑、媒体人的身份角度,对以上这些问题进行了回应与解释。 今天,我们一起回顾这场谈话。 《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 项飙、吴琦著 铸刻文化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7 “把编辑作为方法” 对谈:索马里、肖海鸥、罗丹妮、吴琦 吴琦:《把自己作为方法》是丹妮来到《单读》后做的第一本正式出版物,也是《单读》和单向空间再次启动出版计划的第一本书。所以不管对个人还是对公司都非常有纪念意义。我们在商量怎么样去宣传推广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很为难的。对我们来讲,这本书的精神和内容有一个非常确定的气质,而且这个气质是我和丹妮都认可,并且能够从中学习的。那么如何能让这本书出版后的方向,不偏离这本书本身的内容,尤其是项飙老师对这本书倾注的时间和期待,其实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 一方面我们当然希望这本书能够以热闹光鲜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另一方面又会有很多对自我的要求,所以怎样在中间走出一条窄路?今天用这样的一次直播作为开始,我觉得是希望从编辑的角度进入这本书。“编辑”也是我们4个人共通的身份。 在这本书的整个制作过程中,丹妮首先是用编辑的视角来策划和构想,虽然我参与到这本书的内容制作,但中间是一个密切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觉得都不管是项老师还是我个人,其实都是在“编辑”这本书。 罗丹妮:所以到最后一个很有意思的尴尬是,最后谁是这本书的作者,我们三个都觉得对方才是,没有人认领这本书。 吴琦:至少我觉得自己从编辑职业当中受到很多影响,尤其是从包括丹妮、肖海鸥老师他们的实践和处理事情的方式当中。当然也进而影响到我提问的方式,我们为什么做这样一本书,以及为什么我们今天从“编辑”开始聊这本书。 接下来请我的同事罗丹妮老师先来简单讲讲这本书是怎么诞生的。 ▲罗丹妮、吴琦在直播活动现场《把自己作为方法》的诞生 罗丹妮:这本书对我来说其实有点离得太远了。我也是前几天要写一篇编辑手记,才把这几年的聊天记录、往来邮件调出来,大概梳理出了一个时间线。这本书我们真正开始进入应该算是年7月、8月的时候。在跟吴琦的一次聊天中,我们谈起刚刚都看到的一篇文章,然后说道,今天在公共领域还比较活跃的知识分子还有谁,项飙老师的名字就出现在了我们的对话框里。 其实,我读书的时候就听过项飙老师的名字,也对他的研究有所了解。工作后也一直跟项老师保持着联系。实际上,我跟他的沟通,最初并不是以编辑的身份代入的,更像是带着点历史系学生的心态。我有时会跟他分享自己遭遇的很多问题、以及对一些公共事件、议题的观察和理解,在跟项老师的沟通中总都能得到出人意外的收获。 更让人惊讶的是,项老师写了文章、在发表前也会发给我看,希望听我聊聊自己的看法。坦率说,这对我来说,是很不可思议的。我已经离开学校许多年,也不是一个人类学专业的博士毕业生或研究者,我很怀疑自己能给出什么有价值的反馈。但是他那种希望我谈点什么的态度很恳切。我没有使用任何学术性语言或者研究方式来回应他的问题,只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对他的研究和写作提出一些理解和疑问。几乎每次,项老师都会认真回复我的这些邮件,而他的回馈让我更加受益。就是在这样并不频繁的交流中,我能感受到项老师是一位特别不一样的学者,非常不一样知识分子。这就是我们开启谈话的可能性的背景。 所以,在那天我和吴琦提到项飙老师的名字,他很兴奋,表示愿意认识一下的时候,我一下就想到几个月前在跟项老师的邮件中曾经提到过做一个长的、深入的聊天访谈的想法。但当时我很难找到合适的人。 大家首先想到的人选是媒体记者。而记者都有各自供职的媒体单位,也有要完成的稿件。这种目标不明确的谈话,在当时是很难发生的。年的时候,项飙老师的知名度主要在学术圈,公共领域不会特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jizeiou.com/njzotz/12630.html
- 上一篇文章: 万能公式,解作文难题
- 下一篇文章: 七年级语文11月份月考,满分作文推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