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ldquo国民相机rdqu
三年前,那只折翅的“海鸥”重新展翅,曾梦想着一飞冲天。然而,这几年照相机市场断崖式的下跌,让这只还没来得及长大的“新海鸥”始料未及。 作为海鸥学习的行业标杆,尼康、索尼等也纷纷陷入困境。上海海鸥在数码相机这条路上举步维艰,似乎又走入了一条死胡同。 作为老品牌,不创新只有死路一条。这一次,“海鸥”将如何抉择,能否在绝境中找到一条活路? 短暂的供不应求 日前,记者来到松江区明南路弄,这里是老国企上海海鸥照相机公司的所在地。这家老品牌曾创造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相机产业的辉煌。如今,大门前的大理石上已经换成新标志“上海海鸥数码照相机有限公司”。 曾几何时,上海的“海鸥”就是照相机的代名词,也是时尚的象征。为购买海鸥相机,上海市民曾彻夜排队。海鸥4型、海鸥DF型等一批经典相机陆续出现。鼎盛时期,全厂员工达多人,年产值高达10多亿元。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面对国外数码相机的冲击,受体制束缚等原因,海鸥相机还没来得及迎头高飞,就一头扎在地上。年海鸥厂整机全部停产,生产销售数字定格在万台。这一数字成为“老海鸥”的记忆,挂在新海鸥厂的历史墙上。 如今,大门前的这个新厂名,是“海鸥”停产10年后的一次重生。 据记者了解,现在的投资人之一安国军是“相机迷”,海鸥相机曾给他留下过美好回忆。在事业上小有成就的他,一直有复苏“海鸥”的梦想。而当年曾在海鸥厂不远的上海奔腾电工当总经理的曲建涛,上班路上经常路过颓废的海鸥厂,今昔对比,让这位对民族品牌有着一份特殊情怀的职业经理人,有了重振“海鸥”的冲动。一位投资人、一位职业经理人,就这样一拍即合。 作为老国企,历史的包袱有多重,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刚进入海鸥厂时,着实把曲建涛他们吓了一跳。“要想复活‘海鸥’,必须轻装上阵。”这也是上海市国资委等部门提出的明确思路。“必须让上海海鸥数码照相机有限公司这只‘新海鸥’与‘老海鸥’脱离干系,民营资本占绝对大头,老海鸥集团只以品牌入股,不参与管理决策。” 国资监管部门敢于将老品牌从“冷库”中释放出来,可以说在“海鸥”复苏上做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另一方面,在年正式入股“海鸥”时,这支民营资本团队早已“盯”上深圳的一支数码相机技术研发团队。这支团队集聚光学、图像处理等一批高手,掌握着现代数码相机的核心技术,但他们空有一身功夫却不能施展,因为国内没有一家能够真正把数码相机做起来的企业。听到海鸥回归,双方短暂接触就达成共识,这支团队火线加入到海鸥公司。 “新海鸥”的发展还算顺利,经过与“老海鸥”产权、人员分割后,产品研发步入快车道。很快,在年初就推出CF与CK20两款数码相机。由于产能等原因,一度供不应求。此后一年又先后推出CK10和CM9型号,作为对经典相机的致敬,在造型方面借鉴了老海鸥相机的经典机型,尤其是CM9双反的造型让人马上就能追忆起经典的4A、4B年代。 然而,供不应求的局面没能持续多久。 “怀旧只能是激发市场的一剂兴奋剂,靠怀旧只能赢得对海鸥有感情的一批中老年群体。”市场分析人士说。 更重要的是,相机市场这几年发生了不可逆转的下滑颓势。 这只“新海鸥”似乎生不逢时。 断崖式的下滑 当下,智能手机成为几乎人手一台的必需品,其功能日益强大。特别是高端化智能手机的不断兴起,使传统相机在消费者层面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拿照相这方面的功能来说,iPhon7配置的两款摄像头,后置款像素为万,前置摄像头的像素也提升至万,对于大部分用户的日常需求已经绰绰有余。出门旅游背着相机的人也越来越少,而且用手机,可以边拍边在朋友圈分享,这是多数数码相机无法做到的。 自年数码相机市场达到顶峰,全球创下1.2亿台的销量之后,数码相机市场这几年出现断崖式下滑:全球销量下滑到万台,下降幅度高达80%,预计年比年还会下降超过10%。 覆巢之下的海鸥自然不能幸免。海鸥在数码相机这条路上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据记者了解,过去的三年,海鸥数码相机的销售平均每年在两三万台左右。当时,曲建涛曾表示,海鸥的研发投入是千万级别的。曲建涛坦言,现在企业还没有达到盈亏平衡。 由于受相机市场下滑的影响,现在空旷的海鸥工厂里,看到的工人比以前更少了。“销售上不去,养人的成本居高不下,我们从前年底就开始裁员了,相机组装这块裁掉一半多。”曲建涛说。 不过,海鸥相机的重新上市,这本身就获得极大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jizeiou.com/njzotz/8185.html
- 上一篇文章: 又见虐鸥事件发生大理一游客洱海抓海鸥被曝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