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车意外沉海事件发生之后,考察队决定放弃海冰卸货计划,全部物资通过直升机吊运上岸。

雪龙号共有两架船载直升机:一架是哈飞集团的直-9型直升机,最大承载量1吨左右,主要用来运输零碎物品或队员;另一架是俄罗斯产的卡-32型直升机,最大可吊挂4.3吨左右的重量,是考察队卸货的主力机型。

我们把L规格的大油桶滚到大网兜里供直升机吊运,大件的如集装箱、雪橇、建站钢结构则单独吊运。一些超重的物资,比如3台旧的PB雪地车,把能拆卸分离的部件都拆除,把主体重量降到4.3顿以下,也通过“卡-32“吊运到了内陆队出发基地。

只要一有适合飞行的天气,两架直升机都一刻不停地在飞,为建站赢取时间。按照现在的卸货情况,内陆队已经铁定比原计划的出发时间要晚了。考察队领队助理糜文明担任了飞行总指挥,空中卸货在他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但也发生过两次意外:一次是“卡-32”升空的时候机翼打到了一只贼鸥,险些造成坠机事故。平稳降落以后,花了一整天时间才修复。等待的时候大家心里都很焦急,因为现在卸货工作是影响内陆队出发时间的瓶颈问题,很多人员闲置使不上力。

幸好有人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组织一些队员把一些已经装好的雪橇提前往内陆冰盖运送。给5天时间,能送到多远算多远,之后再返回来和大部队一起出发。事后证明这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决定,解决了出发时雪地车运输力不够的问题。尤其是最前面的这段路正好是软雪、上坡路段,是最需要运力的时候。

还有一次意外是“卡-32”吊运一块建站用的大钢板的时候,意外脱钩了。直升机吊钩反弹时差一点就要砸到机身,幸好是没有发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但是这样也造成了大钢板掉下去被雪埋掉了的问题,直升机在空中飞了5个多小时才找回来。如果找不到这块钢板,建站也会有很大的麻烦,因为所有建站的钢构件都是唯一的。

好不容易找的的那块被雪埋掉的大钢板

整个卸货过程真正是险象环生,幸好是犹如有神灵相助,每一次都化险为夷了。

花了十几天时间,考察队日以继夜的连续空中卸货,大部分内陆队的物质已经在出发基地集结了,除了剩余的那两辆新买的PB雪地车还在雪龙船的船舱里躺着,它们现在成了考察队的一块心病。没有办法弄到岸上,但内陆队又迫切地需要它们。

新车比PB重,即使把能拆卸的都拆掉也还有6吨多重,因此不可能用直升机吊运。而自从徐霞兴站长开的那辆车掉进海里以后,谁都不敢再提把它们直接从海冰上开上岸的想法,已经有心理阴影了。

但如果不用它们,现有的9台车真没办法把多顿的物资运到“冰穹A“。几天来不断听到考察队里有风声,说要把内陆队的科考项目全部砍掉,只把建材物资运上去把站建好就行了。这样对科学家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我们国家这一年在南极的科研造成的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

12月10日,我正在内陆队出发基地把直升机吊过来的货物装上雪橇,突然接到了一个立即回船的命令。

直升机把我送到雪龙船上以后才得知,考察队最终决定把那两台还在船上的雪地车通过海冰开到岸上去,时间就定在今晚,驾驶员选了我和夏立民副队长。

夏队长是自告奋勇的,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那种喜欢以身作则的领导,有危险的事情他都是主动冲在前面。而我则是考察队决策层选定的,为什么选我我也不太清楚。但这两个人里至少需要有一位机械师是肯定的,因为从船边开到岸上一共有20多海里的路程,预计需要开3个多小时,万一车子在半道上坏了还需要维修。

领导也有象征性的征求过我的意见,问我愿不愿意,几乎没有任何思索我就回答说没有问题。在考察队里工作了这么长时间,我已经习惯了像部队里的士兵一样服从领导的命令,因为实践证明这是作业效率最高的。一件事情讨论来讨论去的做法只适合在办公室里使用,在野外是不行的,那样只会弱化整个团队的行动力。而且很多时候,时间不等人。

另外我也想了,如果我不开这车也得有其他人来开,我没必要把同样的风险转移给我的队友。

午饭后我就下到船舱里去检查这两台车,主要看看防冻液、机油、液压油、燃油什么的够不够。然后把车子发动了一下看有没有漏油漏水的问题。

后来想到把驾驶室门的报警装置拆了,这样就可以开着门开车。这个报警装置的原理是只要开着门,车子就开不动,合上门才可以。本来是很智能的一个安全设计,但我们现在想要开着门开车,以便发生紧急情况时尽快跳车。后来把天窗也拆了,反正一切都是想着万一车子再次掉进海里,驾驶员怎么可以尽快地从驾驶室里钻出来的问题。

做完这些工作就到了吃晚餐的时间,平时很少和领导们坐在一个桌子吃饭,觉得有些拘束。但今天他们叫我过去坐在一桌,边吃边聊天,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问了问我家里的情况。那时我还没有结婚也没有谈对象,就把爸爸妈妈还有哥哥姐姐的情况简单介绍了一下。

晚餐后回房间里睡觉,出发的时间定在了凌晨三点钟,考虑到这个时候室外温度最低,海冰最硬。本来下午还没觉得有什么,现在越想越有点害怕了。躺床上睡不着,就爬起来写遗书,觉得万一出事了还是得对家里人有个交待,爸妈把我养育成人非常不容易。

写完遗书迷迷糊糊睡了一会听到闹钟响就赶紧爬起来了,穿好衣服出去看到两台车已经吊到海冰上放好了,我赶紧下去试了试车。之前在船舱里只能启动发动机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但车子不能走动。

分别开着两台车在船边绕了几圈,每一秒钟都很紧张,连屁股都不敢坐实,准备随时跳车。去年我们海冰卸货的时候,在海冰上开了好几天也不知道害怕,但这次不一样,害怕车子随时会掉下去。

我和夏队长正式出发以后,我们两台车通过对讲机不停地说话,互相通报观察到的情况。我们也需要不停地说话让其他队员实时了解我们当前的情况,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间了,但现在不只是雪龙船,就连中山站、内陆队的很多队员都没有睡,大家都在关心着这两台车和我们两个人的命运。成或败都将决定内陆队,乃至整个考察队接下来的作业计划,甚至命运。

开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和夏队长都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太冷了,两人都快要冻僵了。现在外面是温度最低的时候,少说也有零下十几度,而我们为了准备随时跳车,车门一直是打开的。我们也没有穿太多衣服,为的也是方便跳车和万一掉到水里能游上来。

后来冻得实在扛不住了,我们就商量,还是关上车门吧,反正履带那么宽也不一定真的能跳出去。于是我们就把车门关上,但车窗玻璃还打开着,多准备一个逃生出口。时不时地抬头看看天窗的位置,把发生紧急情况时的步骤不停地在脑子里过来过去。根据徐霞兴站长的经验,天窗是最佳的逃生通道。

头半个小时是最紧张的,后面估摸着已经开到陆缘冰上了就好些了。到潮汐缝的时候,看到中山站的队员开着雪地摩托车已经在那里等我们了,他们把木板铺设好,我们毫不迟疑地加速冲过去,一切都有惊无险。

过了潮汐缝就没事了,这时即使掉下去水也不深了。再绕过几座冰山,前方就能看到中山站了。

前后3个多小时,我们终于成功地把两台车开到了中山站!连夜的行动弄得非常疲惫,但内心的兴奋是无法言语的。这两台车的重要性对那次内陆队来说是没法形容的,可以说在它们上岸之前,我们整个内陆队都没有一个真正的最终计划。但是现在可以很确定了,那就是我们将带上所有的科考装备和任务全队出发!考察队这一个月以来的沉闷感终于一扫而光……

...未完待续...

都是真实故事,涉及到队友照片和名字的地方,如有介意,请务必联系我,我会尽快删除,感谢队友的支持!

相关阅读:

《我的南极故事1》-我是怎样加入中国南极考察队的?

《我的南极故事2》-南极考察队预选队员的冬季训练

《我的南极故事3》-第一次踏上南极,南极条约是什么?

《我的南极故事4》-乔治王岛初体验,南极的定义是什么?

《我的南极故事5》-长城站度夏工作的开始,南极为什么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大陆?

《我的南极故事6》一个小型国际社会,真正的南极企鹅是哪几种?

《我的南极故事7》-长城站过春节,偶遇王石、梁家辉

《我的南极故事8》-度夏队员撤离,长城站进入越冬阶段

《我的南极故事9》-长城站越冬生活

《我的南极故事10》-南极仲冬节后的越冬生活

《我的南极故事10补充》-南极海豹

南极历史上几次著名的越冬故事

南极一年以后,重回人间是什么感觉?-《我的南极故事11》

《我的南极故事12》-神秘的中国南极内陆冰盖队,南极有多少冰?

《我的南极故事13》-西藏集训,通过高原选拔训练

《我的南极故事14》-乘坐雪龙号去南极

《我的南极故事15》-中山站海冰卸货,海冰和冰川是一回事吗?

《我的南极故事16》-内陆冰盖队出发前准备工作,南极中山站

《我的南极故事17》-出发后的第四天,遇到了第一只拦路虎

《我的南极故事18》-内陆队生活,冰盖上为什么会缺水?

《我的南极故事19》-过五关、斩六将,离“冰穹A“只剩一步之遥!

《我的南极故事20》-终达“冰穹A",完成祖国交给我们的使命

《我的南极故事21》-米冰盖上的一场生死极速!

《我的南极故事22》-我们建了一个天文台,地表最佳位置。

《我的南极故事23》-撤回到中山站,大海的颜色让人落泪

《我的南极故事24》-半年后再赴南极,与死神擦肩而过

极地客

南北极的故事、新闻、科普、旅游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三级专科
北京中科白癜风康复明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jizeiou.com/njzoys/4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