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商》杂志记者徐青青/摄

写在前面

张晓东摄影作品

是在年9月,杭商杂志记者第一次看到张晓冬的摄影作品,一组在澳大利亚拍摄的精彩图片。跟每位初识者一样,惊艳又惊讶。惊艳自是源于他对于光、对于美好瞬间的敏锐捕捉。惊讶是因为如此优秀的一位摄影家,同时还在另一个领域中声名显赫——他是基金会和国际信托与财产规划学者、莫萨克冯赛卡亚太集团主席、中国财产规划与管理研究会会长,还是国内多所知名高校的客座教授。作为学者,他已经出版七本法律、金融和投资专业著作。

两种身份联系在同一个人身上,自然是要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而张晓冬说,法律要求严谨的逻辑性思维,摄影艺术要求随意的创造性思维,这样矛盾地活着才有意义。

张晓冬的照片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是因为总有一道光将画面中的日常变得非比寻常。无论是别致无二的香港夜景,还是色彩凝重的呼伦贝尔深秋、抑或是黄昏时的巷道斜影和熙来攘往的芸芸众生……那道光都始终如一恰好存在。

也是透过那道光,我们读到了拍摄者的内心。

“摄影,是对人内心世界的述说。”这是张晓冬留在朋友圈中的个性签名,他的摄影作品正好做到了这一点,总是包含某种寓意。当仔细观察照片中的人物或是静物时,因为有了情感参与,那些看似普通的瞬间,却悄悄地给予你某种抚慰,比如我会获得安静的上升感——那却不是同情,而是来自深处的理解。照片中,那些个街头,那些个并无强烈悲喜情绪的路人,又何尝不是人生很多时刻里一抬头就能撞见的“自己”。

摄影家都说,照片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其中人的因素占比多少,又该在什么样的火候加入,只有天知道。在张晓冬看来,真正的好作品就是个人情感的表达,在光影手法之外,更有浓情在。

法律和金融工作需要客观严谨、滴水不漏,而摄影作为艺术存在,对于想象力、对于灵感的追求却又极为强烈。生活在感性和理性的冲突中,张晓冬终究是要做出取舍的。年,当决定转入职业摄影时,张晓冬意识到,“我是应该放弃很多东西了。”

幸运的是,这样的放弃在他看来很值得。带着在法律和投资方面的专业素养和职业习惯,张晓冬在拍摄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jizeiou.com/njzozl/9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