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ldquo灵魂设计师rdquo
知名室内设计公司CCD深圳总部的办公室在福田区一座标准国际化写字楼里。当你走出电梯间,便立刻被淹没在一条幽暗的通道里。随着脚步前行,进入办公区,顿时“柳暗花明”,一个颠覆传统办公形态的创意空间瞬间呈现眼前。 虽然我们总习惯将工作与生活对立,但事实却告诉我们,在多元的当下,工作与生活不必泾渭分明,更可能互相融合。办公室,这个跟我们长时间相处的空间,或许能够成为另一种生活场景的延伸。“谁能抗拒像家一样,温暖而舒适的办公室呢?”CCD郑中设计的董事长、创始人郑忠迎面走来,他身着剪裁得体的西装,胸前口袋里的方巾折叠得整整齐齐,“我们不要在会议室采访,太拘谨。”说罢,他便精心挑选起聊天区域,那片开放式空间包括休闲区、会议室、咖啡区、开放式厨房,各色小型植物遍布其中,显得生机勃勃,方方面面无不体现郑忠对细节的严苛追求。“工作早已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我们无法摆脱,不如把工作场景做得生活化,当这里比家还具有吸引力的时候,你会愿意待久一点。”郑忠说。 创造生活场景的人 创立自己的公司,往往是大多数设计师在功成名就之后的选择,但这与“成为一名企业家”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作为首届国内高校环境艺术专业的毕业生,郑忠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顺利留校任教,而他不仅仅满足于找一份安稳的铁饭碗工作。所以郑忠后来毅然辞去美院教职,全身心投入设计行业。时间回溯到年,那时的郑忠拿到了成都索菲特酒店的设计机会,这是他第一次为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做设计,这个项目的成功令CCD“一战成名”,从那之后便开始接到大量国际酒店的订单。 一路走来,CCD为国际酒店品牌落户中国,打造出了一批旗舰店项目,如深圳中洲万豪、北京三里屯洲际、杭州钓鱼台美高梅、前门文华东方等。中国的设计元素开始越来越被国际企业所认可,并成为品牌在亚洲乃至全球设计的新样本,如CCD设计的美国洛杉矶环球喜来登被认定成为美国喜来登的设计标准。从创办公司、抓住机遇站稳国际酒店设计圈,到公司上市,郑忠走出了自己的设计人生,让世界看见东方设计力。 度假与生活,从来不是截然对立的两个方向。度假的本质在于体验“别处的生活”,诗与远方的底色中,亦少不了设计师们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想象、演绎与升华。“设计师是创造生活场景的人,来酒店度假的人都是因为认同我们所创造的新概念和场景,就像这间办公室,我把厨房、咖啡厅、图书馆都搬了进来,也是在创造新的办公概念。” Staycation(宅度假)——在后疫情时代,这个将stay(居家)和vacation(度假)组合的时髦词被越来越多的人挂在嘴边,选一间城中酒店就地度假成为最热门的玩法。郑忠来北京出差时经常住瑰丽酒店,在里面总能找到熟悉的居家生活感,符合他心中城市度假酒店的标准。场景就是生活,只有十分热爱生活的人才可能创造非凡生活,“商务精英们平时忙于工作,周末偶尔换个环境,找间舒适的酒店,早晨一家人吃完早餐再游个泳,度过一个短暂旅程。”生活中触动心弦的点滴,总会翻涌回想,无形中让郑忠的设计发生变化:将流水、绿植等充满自然感的元素植入酒店大堂,公区摆放更多艺术品,把游泳池扩大,早餐厅做成开放厨房……都是为了创造出人们愿意体验的生活场景。 细心的你也许会发现,如今在许多新一代商务酒店客房设计中,休闲工作区域显得随性许多,传统的长条形写字台被圆桌取而代之,整体空间更显温馨舒适。“通常我们去到一个城市目的就是出差,那何不把酒店客房去商务化,就像在家一样,这张圆桌既可以用来吃饭,又可以用来办公。浴缸可以设计在开放区域,沙发也不一定放窗边,当你走进房间,看到浴缸靠近沙发,它旁边的平台上放一瓶红酒和书,房间的靠窗位置才是床。”也许正是因为有如郑忠这样的设计师对用户更高层次需求的洞察,才能让城市度假的概念和市场变得愈加成熟。 让酒店成为城市明信片 越来越多的酒店意识到,和所处环境发生对话的设计能增加酒店的独特性。可是究竟应该怎样实现设计的“在地化”?郑忠认为,像写文章一样,酒店设计也需要一条有灵魂的故事线。“有故事的酒店犹如一张城市明信片,它的细节中或含蓄、或抽象地表达着本地文化、诉说着故事。”他相信,每个地方都有与众不同的痕迹存在,只要用心就能挖掘出故事。即便是对深圳这座年轻城市,他也能找寻到可以汲取设计灵感的故事。例如,郑忠就曾以新中国第一间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诞生为灵感展开酒店设计。 “抓住核心点才能让故事生动起来,有时候就是去挖掘酒店所在地段的历史过往,为设计赋予灵魂。”郑忠谈到上海外滩一家酒店的设计案例,“大家想起上海就是海派文化,但这样的设计风格太过雷同。这间酒店的所在地董家渡是上海开埠以来最早形成的城区之一,以卖面料、做衣服出名。‘上海裁缝’一直为服装界津津乐道,那里集中了大量的裁缝铺。可想而知,经过历史沉淀与洗礼的老洋房中,曾发生过多少精彩故事。”找到这条故事线之后,裁缝桌、西装架等裁缝铺中的元素在设计师解构重塑后,用现代摩登的设计语言诠释出来,让空间犹如老裁缝手中的华服一般,成为传递生活态度的载体。 而同样位于外滩的海鸥饭店又诉说出另一个生动故事。占据外滩最佳观景角度的海鸥饭店曾是上海国际海员俱乐部,解放前这里是“远东第一酒吧”——英国夜总会原址。酒吧中的三角钢琴有一百多年历史,那时的中国还没有钢琴调音师,每十年饭店便从巴黎邀请调音师远渡重洋,历经一个多月航程来上海。而今陆家嘴高楼一栋栋拔地而起,面貌焕然一新,老饭店可谓是眼看着外滩日渐繁华。前不久,饭店所在的北外滩区域规划公布,该区域被定位为世界级的“城市会客厅”,而海鸥饭店即将面临拆除改建。郑忠告诉我,他为这架钢琴在改造后的空间中安了新家,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 郑忠更喜欢对旧建筑改造设计,它们带着时间的痕迹,却能够历久弥新。未来将开业的北京前门文华东方酒店深藏在草厂胡同里,别有洞天的院落勾勒出首都京韵。“酒店的公共区域和客房就散落在胡同中,与真正的住家户连在一起。”在做设计的时候,郑忠认为首先要做好还原,无论从门牌、灯光到美化的各个方面。每条胡同都有着自己的故事,那些藏在里层胡同最斑驳的京味儿,最市井也最本土。 碎片化旅行时间 时间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是分秒必争的,既然你无法改变生活碎片化的现状,那么可以像郑忠一样,想办法和它做朋友。郑忠承认自己是“工作狂”,两三天的假期对他来说已经足够奢侈,但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并没有磨灭他对旅行的渴望。在CCD办公室的墙面上,你找不到一张设计草图或是成功案例,那几幅巴黎、伦敦老城街景照片令人神往。“我经常在脑子里想象自己度假的画面。”即便出差行程再满,他也会早起好好享用一顿酒店的早餐,用度假的心情开启新的一天。 虽然郑忠大部分的旅行都是因为工作,但他总是尽可能抽出时间,在这个城市多留几天,漫无目的地旅行。随心而行,这似乎是郑忠对旅行的最佳注脚,“比起那些早出晚归的旅游,我更喜欢安静地看着当地的市井百态。因为这是旅行,而非旅游。”如果能抽出时间旅行,他会想先去京都,“在京都,你基本上见不到高耸建筑,即使是繁华的商区,也并未向人炫耀时尚。夜晚,在一间灯光昏暗的小餐厅中,你会找到内心渴望的安宁。” 郑忠不喜欢把酒店定位为商务型,“为什么不能在CBD设计一间像巴厘岛一样的度假酒店呢?”他希望在城市的中心设计一间让人仿佛回到巴厘岛的酒店,当人和度假的距离近了,才能从紧张繁忙状态轻易拉回,得到真正的心灵放松。 一次次工作之余的短暂停驻,一次次短时假期……郑忠用弥足珍贵的停靠时刻,编织出生活的崭新意义。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环球时报汽车周刊 环球时报时尚周刊 环球时报地产观察 环球时报前沿观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jizeiou.com/njzozl/9637.html
- 上一篇文章: 阿卡贝拉送别厦门六中合唱团达达沃吉他
- 下一篇文章: 46年大盘点丨青岛新闻留下这些难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