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只有小学四年级,已经拥有了不错的课外阅读量,有些书我都没有读过,恰好可以跟着她来弥补小时候的缺憾。周末一起在家里看《海鸥乔纳森》,这是一本美国人写的畅销了五十年的经典。

女儿将其最喜欢的一段话,摘抄到笔记本上:“大多数海鸥不愿自找麻烦去学更多的飞翔技巧,只满足于简单地飞到岸边觅取食物,然后再飞去。他们并不在乎飞翔,在乎的只是吃。然而,对于这只海鸡,飞翔远比吃重要。”我觉得女儿Get到了本书的精神内涵之一。

《海鸥乔纳森》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它讲述了名为乔纳森的海鸥不甘心像那些“只满足于简单地飞到岸边觅取食物”的海鸥一样碌碌无为,它立志打破世俗教条,突破人生轨道,发挥骨子里自由飞翔的本性,挖掘潜能。

因为“不合群”,它被同族的海鸥长老们“开除”了。孤独而勇敢的他认为“海鸥天生就应该飞翔,自由是生命的实质,任何妨碍自由的东西都该摈弃,不管什么形式的限制,宗教或是迷信都应该抛开。”在更高的精英圈层里,得到接纳,并经过艰苦卓绝的训练,乔纳森领悟到了飞行的真谛,并以帮助更多的海鸥超越本身为使命。

乔纳森是天生的热爱自由飞翔的天赋选手,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四十二英寸宽翼幅的有限身体,而是只要通过反复训练,掌握技巧,就可以无法超出既定的航线,甚至在转瞬之间超越时空,无远弗届。

但是,因为乔纳森灵魂站在高处,就不得不承受高处的孤独,放逐到了没有一个人迹罕至的角落。或许每位卓越不群的人在乔纳森身上都会找到自己的影子,在一个庸常的时代里,卓尔不群是遭人嫉恨的,大部分人是可以忍受平庸之恶,却容不得优秀分子,因为,那样可以反衬他们的琐小与不堪,必除之而后快。

飞到“天堂”的乔纳森忍受住了孤独,学会了在群居中爱别人,决定返回鸥群,帮助那些不知道自己潜能与外部世界的鸥群。这不但突破了自己的能力极限,还突破了高高在上逃离生活的窠臼,通过一视同仁地帮助他人实现自我超越。

但是如果此书只是止步于此,那就仅仅是一本稍高一筹的心灵鸡汤式畅销书。而我对此类励志故事,读多了就有了免疫力。我还是忍着将全书读完了,等读到第四章的后乔纳森时代的事故事,我被其延伸出的深层次隐喻所震撼。

当英雄的事迹日益久远,一旦写入教科书后,人们习惯于歌颂,成了程式化的教条,不去践行它,而成为习得性不作为。甚至自由飞行的本质,被进一步异化,鸟儿还赋予飞行之外更多的名利负担,最终淡忘初心。这些主题展现在如下的文字内容中:

“一年又一年过去,课程的性质逐渐改变了,开始是在飞行中歌颂乔纳森,之后是飞行练习前后对他的悄声谈论,最后变成了站在沙滩上日复一日地背诵乔纳森的种种事迹。最终,飞行练习已不复存在。”

“此外,他们还衍生出一种奇怪的习惯。更富裕的鸟儿会在飞行时用喙衔着树枝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树枝越大越重,他们便会得到更多的鸟群的注意,也越会被认为是前卫的飞行者。”

看到这则隐喻,笔者就联想我们圣人给我们讲的“知行合一”,没有躬身践行的知,就不是真正的知。那些将理想与使命喊破口号的人,往往是行动的矮子,意志的懦夫。更有甚者,圣人的理论,被曲解为既得利益者统治他人的工具,或者装点门楣追名逐利的塑料花。

虽然本书是一本西方人写的寓言,但充满着东方式的哲理与意味。比如鲁迅的对英雄的感慨,“没有英雄的时代是可叹的,需要英雄的时代是可悲的”。一个时代,没有英雄,说明整个民族整个时代都是庸庸碌碌的,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说明这个民族、这个时代普遍有一种依附心理。这种依附心理使人甘愿沉沦,不求进取,它形成了一种浑浑噩噩的心理定势,成为国民劣根性。

这就是当下人们越来越喜欢王阳明的原因了,他为中国人开创出了一条既不同于心学又不同于正统理学的致良知之路。我们不去依赖任何英雄拯救自己,在阳明心学眼里,人人皆可为圣人。因为良知良能人人皆有,圣人和愚夫身上都有。圣人只是保全它而不让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良知自然常存,这也是修习。

从这个角度上看,东西方文化,对人的主体能动性,以自由之灵魂突破外界之藩篱,有诸多暗合之处。

在跟女儿交流时,我说这本书你现在一定看不懂,但当你一个人徘徊在十字路口踟躇不知所措时,当你成为卓越的人但又害怕世俗阻碍的时候,请记住重新翻阅乔纳森。(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jizeiou.com/njzozl/9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