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下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独立作业浙江
八年级第一次语文独立作业 作业须知: 1.全卷共三大题,19小题,满分分,其中卷面书写3分。作业时间为分钟。 2.各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班级开展主题为“跨越时空去旅行”的语文学习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到活动中吧! 活动一携来诗文同游 第一站:课内制图景 小初阅读课文,描述出他认为极美的一幅画面: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面的吹来;月色便(méng)胧在这水气里。”嗅觉、触觉与视觉三重叠加,令人仿佛亲临(ji?o)洁月光下的乡村。难怪文中的“我”最喜欢与母亲归省,将偏僻临河的小村庄称为“乐土”。 请写出上述材料中用拼音替代的正确的汉字。(2分) (méng)胧(ji?o)洁 请选出与文中加点字“省”读音相同的一项()(1分) A.省亲B.省市 请根据语境,选出填入文中“”处的正确的字。()(1分) A.仆B.扑 小文想根据古诗文中的地名绘制一幅旅游地图。请你一起准备古诗文素材。(8分) 小语跟着课文的足迹,发现我们常用的成语很多来自古诗文。请联系课内所学,参照示例,在下列成语中任选一个进行解读。(3分) 巴山夜雨:出自李商隐《夜雨寄北》,形容巴山的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寄托了身居异乡的诗人对亲友的深切怀念。 A.辗转反侧B.豁然开朗C.无人问津 第二站:课外眺山水 青溪① 〔唐)王维 言入黄花川②,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③,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选自《唐宋诗鉴赏辞典》) [注释]①青溪:在今陕西勉县之东。②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东北黄花镇附近。③菱荇:泛指水草。 游白水书付过① (宋)苏轼 绍圣元年②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⑤,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⑥。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白水:白水山,在今广东增城东。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②绍圣:宋哲宗年号。绍圣元年苏轼贬官惠州。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倒行:顺来路回去。⑥珠壁:指倒映在水中的月亮。 为读懂文,小语整理了一份文言词汇单。请参考表格中提示的方法,帮助她完成。(4分) 明代谭元春评价诗:““声喧”二句下“喧'、“静'俱极深妙。”下面是小文对这两句诗的赏析,请一起完成。(2分) “喧”字写出了溪水冲进乱石滩时发出的阵阵喧哗。“静”写出了(1).这两句诗运用(2)的手法,表现了青溪的美丽而多变。 水温极高(1)(4)浴温泉幽美静谧观山火(2)(3)蒋松源教授评价文“自然成趣,颇具诗情画意”。请结合文内容,梳理作者写到的景色及其特点。(4分) 山水诗文作者常常将个人情感寄托在景物之中。请结合诗和文的内容,分析王维和苏轼在作品中流露的心境有何异同。(4分) 苏轼曾言“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所以他建议读书求学之人“每次作一意求之”(《又答王庠书》),也就是每次阅读只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jizeiou.com/njzosh/12030.html
- 上一篇文章: 都江堰安澜索桥厦门福建菽庄花园细数那些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