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是昨天晚上在看王小波《黄金时代》的时候,看到坚持支持日心说的布鲁诺和维护教义的圣女贞德被大火烧死,恰好正在听电台司令的Daydreaming,至死不渝的场景和歌曲的悲怆在心里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在不同时段,不同情境下听同一首歌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大抵如此。

被认可和感同身受也是极棒的事情。比如,海朋森临近巡演的时候,朋友圈会被春风刷屏。立夏到了,大家会一起听霓虹花园的完美夏天。在酒吧,弹着吉他一起合唱结婚记……以及我发现了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就是在朋友圈分享歌曲的时候(我经常分享),大家会给自己碰巧也喜欢的歌曲点赞或者评论。比如我分享一首hiphop,可以发现点赞的人群里基本都是平常听hiphop较多的。分享一首偏小众的数摇,会有人评论:“好巧这首我也听过!很好听!”诸如此类。也有身边的人提出疑问,你分享的歌真的有人听吗?我回答,是有的!之前一次运动会有一个一起负责摄影工作的学弟(哲政还是马克思学院的,有点忘记了),有一天突然给我发消息讲,你分享的歌我都会听!有一次开玩笑的发了一句我今天的朋友圈是不是有点多,然后有几个朋友讲,你分享的图片都好看,分享的歌都好听!这些事情后来都成为我保持分享欲很重要的动力。

前不久和许久未见的高中同学(有两三年没有见面了吧,他本科在成都,硕士保到了西交大)一起喝酒看live。其实之前说了很久见面一起吃饭,他总是说创新港太远了,不愿意来市里,因为这件事情我还气了很久。在大华门口喝酒的时候聊天嘛,他讲:“特别羡慕你的状态,感觉你一直在做自己。”塑料的酷索尼中有几句歌词我特别喜欢“请帮他思考,请帮他决断。其实他只是需要,去挥洒爱和汗。”我觉得做自己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喜欢分享歌曲图片,话痨,喜欢喝酒、看live,但无论别人怎么说,这就是我自己。

现在的我,平常听歌比较热衷一些摇滚乐队。记得大一的时候最开始听民谣,麻油叶、曹方、程璧……我开始听小众音乐起步应该是属于比较晚的,别人初中高中就开始听枪花涅槃了,我在干嘛呢?初中在拿着贴画换来的随身听播放一千年以后,高中真的在好好学习,哪有时间听歌啊!上大学后自己可以比较自由的控制时间,比如我记得那个时候每天熬夜听歌单,刷豆瓣top,半夜三四点还在写影评,哪怕早上逃课睡懒觉。这些事情就是我发泄情绪的方式之一,要不然洪水般的emotion该何处安放呢。

嗨,扯远了,说回音乐本身,我现在也有听一些流行,说唱。许嵩、蛋壳、knowknow、TizzyT的新专辑都有听。听的歌多了,切歌的理由也苛刻了起来。昨天晚上听许嵩新专辑里有一首假摔,是写给外卖骑手吧我记得,立意特别好,作曲自然不用讲啦。但是听到蛋壳、knowknow的时候,看到词里的money,bentley这些字眼就会开始心理不适,也自然就切掉了。听歌的时候我比较注重曲,平常听的歌基本都是曲特别契合我审美的。过了曲这一关,如果遇到词写的特别好的歌,就会欣喜若狂的去听乐队的其他歌,红心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jizeiou.com/njzoxx/7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