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南极2
冰崩之前,已经有一个小组的人员先行登岸,为大队人马上岸做准备。他们登岸不久听到冰崩的巨大声响,转身看到剧烈的冰崩情形震惊了,几个人朝着科考船跪地大哭,喊着极地号要完了。 冰面上,企鹅和海豹都不见了,这些有灵性的动物都躲起来了。 直升机起飞了,在距离左舷约m的陆缘冰上空,看到陆缘冰盖断裂截面宽度约1.5海里,庞大的冰块脱落下来掉入海中,形成了数座冰山,其中最大二座的水面之上的高度约80m,它们携跌落之势快速向前移动,巨大的能量掀动冰海中原来布满的冰山,就像海啸一样把房屋大小的冰块都抛上岸。极地号周边海里层层叠叠都是冰,冰挤冰、冰压冰,连海水都看不见,我们的船完全动弹不得了。 这种冰崩现象无法预报,也是很难遇到的,据说一些研究和观察冰川的科学家毕生都无缘遇上,可是偏偏让我们赶上了 大约一小时后,远处的巨型冰山的移动速度慢了下来,但仍旧没有停止,极地号的处境越来越危险,我们全体都面临着严峻的局面。 一天后就有外电播报了消息,据称外国专家的估计,下一步船极有可能被冰彻底摧毁,运气好的话则会冻在冰里2-3年,直到某一个较暖的年份,冰化了才能解脱出来。事情严重了!如果真的这样,我们携带的给养根本不够,船的燃料也不够啊。 可我们就是不信邪!既然肩负着国家交给的建站和科考任务,就在任何情况下也要完成! 考察队临时党委迅速决定,利用现在冰情暂时比较稳定的时期,一部分人留在船上,另外一部分人踏冰上岸居住,全体人员立即开始冰上卸货并开始建站工作。又一次全体大会召开了,任务布置到位迅速展开行动。 船舷边搭上了网绳,人员攀绳而下,反正船的周围都是严严实实的冰,直接走到岸上就是。货舱盖打开了,船上吊机动起来了,车辆也卸到冰面上再跌跌撞撞地直接开到岸上。 冰崩当日,部分队员上岸后,在岸边与被困住极地号合影 间又发生了几次冰崩,大家不管不顾,拼命地争时间抢速度,个人安危早已抛在脑后。 帐篷在拉斯曼丘陵上搭起来了,发电机组也运上去了。我带领几个人忙碌起来,迅速固定、加油、加水、布缆,不多时开始发电了,电力源源不断地输出,帐篷里的灯亮了,电热器开始工作了,科考仪器开始使用了。 亿万年静谧的南极拉斯曼丘陵上第一次出现柴油机的轰鸣声和电力供应。这种原本属于噪声的轰鸣好像成了美妙的声音,没有人觉得讨厌,反而一旦若由于检修或维护暂时停机,还会有人不安地过来询问,看看是怎么了,呵呵。 暴风雪中运转的发动机组 约不到2天,又一次冰崩发生了,虽然规模不太大,但是离船不远处一座水面上高度约15m的冰山,缓慢但坚定的向极地号左舷压过来,我和其他还在船上的队员一起呆呆地看着它,完全束手无策,眼看就要船毁人亡了。 当这座冰山就要接触到船舷时忽然摇晃了几下就停住不动了。原来它搁浅了,不会再动了。所有人都暗暗擦去一把冷汗,心说真侥幸啊。 侥幸之后大家又开始开玩笑了,这个说,差点儿就在南极交代了;那个说,这个冰山应称之为“严冰”。因当时的一位相关部委的领导姓严,意为领导在照顾我们,哈哈。这块搁浅的“严冰”不但没有危及到船身,还阻挡了其它冰山接近,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直升机飞行员Victor,50多岁了,不但经验丰富还有过多次南极飞行的经历,我当时问他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冰崩,他回答说从未遇到过。看起来,是老天爷成心要考验咱中国人的意志。 和左舷的“严冰”合影 切观察冰山的状况,几天后,发现冰面上出现了企鹅,这是否意味着冰情暂时稳定了? 企鹅出现在困在冰中的极地号附近 了缓解冰对船身的挤压,队里决定对船和岸之间的冰进行爆破,爆破也可能会引起远处的冰盖断裂产生新的冰崩啊,但不论如何也应该试试。 爆破小组成立了,我们几位军人出身的人员开始绑扎炸药,准备雷管,然后下到冰面上,采取小药量多次爆破的方式,尽量在远离船身接近岸边的冰层上作业。一次次的爆破确实把部分冰炸松炸碎,但是冰太多了,我们也不敢加大作业量,在缓解船身的部分压力后就收手了。 冰层爆破 在冰崩6天后的1月21日,船上雷达观察到原来靠在一起严密封锁了海面的最大的2座紧密相靠的冰山由于移动速度不同,其间出现了一个缺口。船长登上直升机飞到空中观察,这个缺口的宽度可以容得船驶过。经过考察队临时党委讨论,定下了突围的决心。 要突围,就要把现在船身的方向掉过接近度,可是船被冰挤压着,勉强可以前后移动的距离最多只有15m左右。决心定下了就要行动,“宁可被打死也不能被吓死”。 螺旋桨开始转动,大副和二副分别手持对讲机在船头和船尾报告船和冰山的距离,船长亲自操船,我站在驾驶室,看到船长操纵这万吨的庞然大物不断前进后退,对讲机中传来“还有10米,5米,2米,靠上了”的声音,船头顶上了前方冰山再后退,螺旋桨打着后方冰山咔咔的响着……,船长的嘴唇紧紧抿着,不断的在左右驾驶平台来回跑着,观察着。 就这样,在十几米的距离里经过了几十次前进和后退,加上前几天爆破造成的冰层松动效果,庞大的船身终于掉过来了,躲开一个个小冰山、顶开浮冰向着两座巨型冰山之间的缺口缓缓开去。 船驶入巨型冰山的缺口中,我来到甲板上,发现只要不在岗位上的队员不约而同都到了甲板,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在刚刚容得船身驶过的缺口里,两旁的冰山高耸,垂直冰面满布嶙峋的开口和冰缝,大家大气都不敢出,甚至没有人举起照相机,生怕一旦不慎会引起冰山坍塌。 船身缓慢的从缺口中驶出,终于看到了深蓝色的海水了,全船爆发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和从心底发出的由衷的欢呼声,全船沸腾! 有的人都热泪盈眶了。我们被困在冰里整整6天,四周全是白色,连海水的颜色都没有看到过,现在看到海水是那么的亲切可爱。 有人开玩笑说,今后再也不会喜欢白色了。胡君又挥动起画笔,再现了突围的全景。 突围后,回看巨型冰山(1) 突围后,回看巨型冰山(2) 人后怕的是,突围后不到24小时,从卫星图上发现那2座冰山又合在一块了。 就是这样一个不到半天的机会,让我们抓住了!胜利了!回国后,船长荣立特等功。 五、拼搏在南极大陆,建站 突围之后,中山站的建设工作全面铺开了。 时间太紧了,南极的夏季就要过去而进入极夜,我们只有赶在短暂的夏季里把任务完成。全体人员都像上满发条一样,从科学家到普通水手都投入到建站工作中。 全队人员总数只有人,其中还要留大部分船员守船,实际在岸上工作的不到70人。要在1个月多一点的时间里完成几千平方米的建筑,包括主楼、宿舍栋、发电栋、气象栋和配套的水电工程,工作量可想而知。所有人都玩命了,没日没夜地干。 极昼,太阳在天空转大圈,就是不落下,加上雪地的反射强烈,脸部未被墨镜遮挡的皮肤被晒的黢黑,许多人摘下墨镜后露出发白的眼眶,成了“熊猫脸”。 南极的低温环境下细菌无法滋生,也不会感冒,而且有鼻炎的或脚气的队员到了南极都好了。我们也不用讲卫生了,不洗脸不刷牙,每次吃完饭也不洗碗就再投入工作。 反正是在极昼期间,人也感觉不到时间变化,只要不是觉得累得动不了,就连续工作吧。考察队一看这样不行,过于疲劳容易出事故啊,就强制大家按照北京时间作息。 掌握一些专业技能者,只要会,就不分你我抢着干。没有专业技能的就抢着各种各样的力气活干,没有人闲着更没有偷懒的,许多人在此期间还学会了不少技能呢,也算是个人收获了。 最累最苦也最危险的活就是卸船了。要把各种物资从极地号卸到驳船上,再把驳船开进充满风险的冰区,不断的前进后退七拐八拐躲过各种冰山靠岸再卸到车上。 驳船在冰区里穿行(1) 驳船在冰区里穿行(2) 靠岸的驳船 建站施工 解放自卸车 雪地摩托 军用越野油罐车(东风) 船上配备有直升机,外籍机组成员2人,可以运输人员和少量货物。我经常与他们聊天,原本当作练习外语了,结果他们惊奇地发现我对直升机的飞行原理,什么挥舞铰啊,迎角啊、尾桨作用啊、涡轮轴发动机啊、地面效应啊都有所了解。我心里说清华的学生当然会这些了。 我开玩笑地问他们,如果我学驾驶直升机是否很快,他们回答,你学固定翼飞机的飞行应该一个月就可以飞了,但是旋转翼至少要用3个月。我问,一般人学旋转翼的要多久呢,回答说要12个月以上。看起来旋转翼飞机要比固定翼的难学多了。 BELL轻型直升机 直到前些年,我才在陆航学习了直升机驾驶,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心愿,这是后话了。 一天,我正在岸上紧张的工作,对讲机里传来呼叫,原来是直升机在运送人员和货物到岸上之后不能发动了,这个时候机械员David没有随机到达而是在10多海里之外的洋面上的极地号上干着急,就呼叫我帮忙。 我马上找到正在不知所措的飞行员Victor,略作检查发现是飞机电瓶坏了。这个很简单嘛,把站上发电机组的备用电瓶搬过来连上,飞机立马就发动起来,再检查一下仪表确认飞机的发电机没有问题,就让他飞回船上去换电瓶了。 结果此事不胫而走,最后竟传成我不但什么设备都会操作和维护,还会修飞机,弄得我一个劲的解释我并不会真正的修飞机,呵呵。 南极大陆中间高高隆起,中部高原上大股冷空气从高而下逐渐加速,到达海边后就会形成强烈的风暴,称之为“下降风”。最大风速甚至可达m/s,而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5m/s左右。 我们在建站中遇到了这种风暴,风速大约50m/s左右,漫天大雪是横着飞的。这种风雪都能把裸露构件上的铁锈除去,打磨的锃亮。极地号也躲入冰山群避风,我们的建站工作只好暂时停下来,大家趁机休息补觉。 暴风雪(背后是澳大利亚的一个夏季站) 暴风雪后的建站工地 经过大家奋力工作,南极中山站终于在年2月26日,也就是在冰崩突围后的1个月多一点的时间,举行了落成典礼。 六、交流与科考南极是一块没有主权的大陆,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得到世界公认的南极主权。一部分国家在南极建有科考站,例如中山站附近有前苏联的进步站(Progress),澳大利亚的劳基地(LawBase,属于夏季站),较远处有其戴维斯站(Davis)等等。每年夏季都有不同的科考船到达南极,为科考站补充给养和开展科考活动。 由于南极的气候恶劣,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宣称其科考站可以完全独立生存,各个站之间都需要抱团取暖,互相帮助和交往都比较多。 访问极地号的苏联直升机 访问极地号的澳大利亚直升机 中山站建设进展神速,引起了澳大利亚人的注意,他们特别想知道我们是怎么解决建站的一系列的技术问题的。一天,澳大利亚的建站承包商ACS的人员乘直升机来到中山站的建站工地,东看西看的,我向他们介绍了中山站的建筑形式和特点、保温处理方式、热桥的解决、发电机隔振和余热利用、管道防冻等技术,他们非常感兴趣。 可能后来他们向澳南极局做了汇报,不久澳南极局又专门来人,指名点姓找我,深入了解我们的设计思想和具体方法,弄得我有点莫名其妙。 他们坦率承认其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科考站的建设周期太长了,如果由他们建设同等规模的站,可能需要10年都不止,就拿戴维斯站来说,是年完成设计的,当时还没真正完成建设。我们觉得不可思议。 前苏联的进步站离中山站不远,进步站的人员常常步行过来。队员们拿出白酒、啤酒和罐头招待他们,他们特别高兴。要知道那个时候他们国家是禁酒的。 进步站的医生英语发音很准,但语速很慢,常常要停下来回忆单词,看起来是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用英语的机会不多。我拿出一个菠萝罐头送给他,没有想到他非常感动,说要带回国去给他的孩子吃,因为他的孩子从来没有吃过菠萝。 见此情形,我又送给他一个菠萝罐头。几天后他回赠我一小瓶伏特加,据说是俄国最好的牌子,我也十分感动,因为那个时候对他们来说伏特加非常宝贵。 我们和各国的科考队员之间都非常融洽,大家在一起很开心,分享各种物品。在南极,语言永远都不是问题,微笑和手势就完全可以互相沟通了。 在Lawbase 在国外科考船上 交流之中,也有不少趣事。例如飞行员Victor对我们的建站规模和速度感到困惑,问我,你们是怎么组织和安排这么大的工程并且可以短时间完成的?这可是一点儿差错也没有才行!假如缺少一个螺栓怎么办?要知道在南极是没处可买的,那样工程就无法进行了。 我微笑着告诉他,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我们携带了充足的备件,只多不少。他还是不大相信,说你们中国人一定有什么法宝。呵呵 那个时候,出国的人不多,老外对中国人感到新奇。有人问我,为什么你们的头发都是黑色的而我们发色各不相同,是不是吃中餐导致的啊?我楞了一下告诉他,确实是。如果你也想要一头漂亮的黑发,就多吃中餐吧。哈哈。 南极科考队员的平均学历高,专家教授不少,在当时艰苦的环境里大家团结一致工作,从挥舞铁锹到操作仪器记录数据,每个人都发挥了自己的最大能力,建站和科考充满了乐观、拼搏和向上的精神。 南极科考队由不同专业的人员组成,有海洋,地球物理、地质、大气物理、高空物理、气象、结构、测绘等等。通过与不同专业的人交流,极大地扩展了眼界丰富了知识。 例如和中科院的人一起观察南半球星空,才知道猎户座、天蝎座等星座在南半球天空位置如此不同; 躺在地上观看极夜到来之前的美丽极光; 看到海洋学家每天几次测量潮汐高度和海水盐度,才知道原来各地海水不但潮汐高度不同,盐度也是不同的; 搞渔业研究的守在超声波探鱼仪器旁边,我也凑上去看看; 和记者那里聊聊新闻学和摄影技术; 和气象学家探讨怎么才能解决超强风的测量技术,了解到飓风、台风、热带风暴的定义,学习在海上辨别高积云、积雨云…… 可以说,一趟南极行就十分有效地扩展了个人视野和思维。 例如各国的科考站都存在取水管的防冻问题,万一取水出了问题就只能用电化冰取水,而发电所用的柴油都是不远万里运来的,十分宝贵。原来我们的思路只在电热保温和隔热方面打转转,总是感觉成本太高能耗太大而且可靠性不足。后来一位造船工人提了一个想法,顿时让大家思路大开。只要利用单向阀的漏水、虹吸原理和发动机余热,就解决了,而且不用多花一分钱。后来许多国家的科考站都来考察,对此技术方案叹为观止,纷纷把他们现有的电热系统作废了。估计现在所有的科考站都是这样办了。 七、南极的动物 南极的气候条件恶劣,据说南极地区真正的土生土长的最大的动物是一种蠓,身长只有10mm左右。植物基本没有,最多是一些低等的植物如地衣苔藓之类的,还非常有限。 人们往往把企鹅当作南极的特有动物,实际上在南美和南非也有企鹅。企鹅的种类比较多,我在南极所见到最多的是阿德雷企鹅,其次是帝企鹅和帽带企鹅。 阿德雷企鹅身高半米左右,通常和人的安全距离大约3m,如果接近到这个距离以内它就会躲开了。帝企鹅身高1.2m左右,性格温顺,人类接近时不会躲开甚至可以抚摸它们。帽带企鹅的身高比阿德雷企鹅稍矮一些,更加不喜欢人类接近它们。 挺神气啊,阿德雷企鹅 落单的阿德雷企鹅 企鹅(不知品种) 落单的正在脱毛的小帝企鹅 海豹在南极,特别是西南极非常常见。这些家伙又肥又大,是吃企鹅的,而鲸鱼又吃海豹。曾在船上多次看到鲸鱼和海豹在海中斗法,可惜手中相机性能不够给力,都没能拍下来。 浮冰上晒太阳的海豹 好家伙,嘴不小 建设中山站时,一天忽然冒出来大群的阿德雷企鹅摇摇摆摆的走进工地,就像参观一样好奇地东张西望,大家纷纷停下手中的工作拿出相机拍照。 一只企鹅对五星红旗特别好奇,站立望了好久 八、中山站落成 年2月26日,中山站举行落成典礼,挂上了邓小平题词的站牌。 为了使典礼好看一些,不知是谁弄了一盆正在盛开的水仙花放到台上,这可是稀罕玩意儿,大家十分惊奇,估计是有心人早就准备了的;又找了床毯子权作台布,落成典礼就开始了。 典礼上向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报告了中山站的建站情况,在回顾一个多月前遇险和脱险的情形时,又有人当场流下了热泪。 中山站络成典礼 大家一扫多日的疲劳,人人笑逐颜开,纷纷照相留念。 完成任务后开心合影 中山站落成时和飞行员Victor合影 南极大地测量点 落成典礼快结束的时候,一架米8直升机降落到站前,下来了一行人。原来是停泊在不远处的“费德洛夫院士号”破冰船上的苏联科考队的人前来祝贺了。 苏联破冰船"费德洛夫院士号" 人群中有一名显然是负责人,我和他交谈了几句并一起乘坐米8到了费德洛夫院士号上,他把我让进了船舱并问我能不能帮他一个忙。 和来访的苏联科考人员合影 原来,他当初在莫斯科大学学习地质的时候有一个关系很好的中国同学,毕业后失去了联系。但他只知道这人的中文名字的音译,希望我能帮他找到并联系上。我当时感觉并没有把握,只答应他试试看。 回国后多方寻找无果,甚至通过当时的地质部也找不到,最后还是胡君帮忙联系了中组部,在当年留苏人员名册中找到此人的联系方式。我给此人写信并把他苏联同学的地址交给他了。后来他给我回了一封信,高兴地告诉我他们已经联系上了。 落成典礼时还有一个大事,就是中山站邮局开业了。这可能是全国最小的邮局,但也拥有正式的官方邮戳和纪念戳。邮局局长和收发工作人员只有一名,就是胡君。 我和胡君都有在大西北服役的经历,彼此觉得相见恨晚,很快就互相熟悉起来了。胡君在中央机关工作,稳重寡言,有很高的水平,是不可多得的良友。 南极邮局的作用主要是给大家的纪念封上盖章,当然,在中途靠港补给的时候和南极度夏期间,要发家信也是可以的。不过,盖满了各种戳的家信过于引人注目,有时家人收不到。 胡君具有很好的写作和绘画能力,在整个南极考察期间他画了不少作品,完全弥补了摄影和录像的不足。例如在初抵冰区,船被浮冰阻挡徘徊不已,人人心焦的时候,他就画了下面这副八仙破冰图,诙谐地表现了大家当时的心情,众口称赞不已。 本文中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来自他的手笔。 说到纪念封,这可是南极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人都非常喜欢,而且和遇到的其他国家的科考人员交换,成为很好的交朋友方式。我手中就积下了一批这样的纪念封和明信片,有的上面盖着好几个国家的南极邮戳。下图是前苏联的几种纪念邮戳。 我和胡君保持了多年的友谊,可惜天妒英才,胡君过早离去,每当忆起当年的共同经历,常令人扼腕长叹不止。 九、后记 建站完成后,和留下在站上越冬的队员告别,他们要在南极度过漫长的冬季了。其他人员都搭乘直升机回到极地号上,开始了返回的航程。 一个多月的岸上拼搏使人疲劳已极,上船后头几天的任务就是好好洗个澡,好好睡几天。那几天船舱里安静极了连吃饭都很少有人去,但是洗澡的热水有些不够用了,因为一次根本无法洗干净身体,需要洗好几次才行,有的人在桑拿舱里就睡着了。 我也是大睡了三天,然后在航行途中对南极工作做了一个回顾和总结。 从地下室策划而起,整个工作持续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从技术方面看,当初定下的技术路线是正确的。 例如余热利用系统,是在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基础知识上正确分析了各种情况,也没有过多的追求余热利用率,够用就好,简化了系统并使得安装调试和维护都方便;在控制系统上,反复权衡后最终舍去了计算机控制方案而采用半自动的仪表控制再加上一套备用的手动控制系统,十分可靠,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避免了需要高级的越冬维护人员等等。这套系统后来运转了20多年,一直稳定。 供电系统的设计和施工上,也充分估计到了南极的特点,没有片面追求技术指标而把可靠性、安装调试和实现的容易程度放到首要位置,才能在冰崩后十分有限的时间里,只用了大半天就完成了现场施工和调试,证明了原先的技术路线的正确性。 在可靠性方面更是用足了功夫。刚开始从失效概率出发考虑设计,后来发现在南极根本就不允许关键系统有失效发生。因为在漫长的极夜和猛烈的下降风中,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可以抵达南极大陆实施救援。拿电力系统来说,如果中断就意味着人员都会冻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备用电源、机组冷却水供应、燃料供应、电力输送等各个环节都设计了不止一套备用系统,而且考虑到了万一发生火灾后人员如何逃生以及逃生后怎么维持生命等待夏季救援等多方面的情况。到现在20多年过去了,证明系统的可靠性设计是好的。 在和建筑、结构等方面的衔接方面,提前注意了充分协调和预估,大冗余设计,现场没有在这方面发生任何问题。 其中一个项目获得了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回航一路顺利,随着祖国越来越近,大家的心情也越来越急迫,都想早日还家。快到青岛码头了,大家纷纷走上甲板照相合影留念。 码头上欢迎人群 从南极回来后,多次想把这段经历写出,但苦于事务缠身一直未能遂愿,终于在入学40年及年校庆前夕动笔了,总算是有了这样一个大概的稿子。 往事历历在目,那些人和那些事活生生地复现眼前。 那浩瀚的大海、广袤的冰原、巍峨的冰山、剧烈的风暴,绚烂的极光,……, 还有队友们的脸庞和笑声,热火朝天的工作,以及在赤道海面上用6mm钢筋弯成鱼钩和3mm钢丝绳作鱼线钓鲨鱼的欢乐;在南极大陆上和偷食的贼鸥斗智;在南极冰湖里游泳的大胆队员;掉进南极海上冰缝中又腾身而起的矫健身影;在冰盖上打取样洞时透出的别样蓝色;输油管意外脱落时降下的“倾盆大雨”;车辆在冰盖上行驶腾起的雪雾,……, 总觉得还有很多很多没有写出来,颇有挂一漏万之感。 当时有“南极精神”的提法,和“女排精神”一样,鼓舞着全国人民干四化。 今天,我国不但大大改善了南极科考站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而且又在南极建立了新的科考站,每年都有科考队远征南极,考察队的足迹已经深入到冰盖腹地。不久,第35次南极科考队也要出发了。如今国力大大增强,装备了极地飞机,外购的雪龙号破冰船早已取代了极地号,国产破冰船也在建造之中,……令我们这些“老南极”感慨万分。 ………… 聊以此文作为年校庆前夕向母校小小的汇报和八字班40年大典的一束小花,也算了却了一个心愿。 年4月18日初稿于北京游龙地 6月完稿于北京雪乡 白癜风诚信医疗白癜风如何防止复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jizeiou.com/njzoys/4083.html
- 上一篇文章: 独家你到南极旅游的机会来了快看最全
- 下一篇文章: 南极的企鹅渴了是直接吃一口雪吗